没事,寻花问柳的二人突然谈起了国事。
“当今皇上素有荡平倭寇已经海事的愿望。兄台是否愿意出测出力,为君分忧?”
朱启正对着那人说的。
“当今皇上是不出世的明君,对于这倭寇亡骨之血。确实应该荡平。”
那人沉凝的半会儿,于是说道。
“只可惜译者倭寇心中速来诡异,很难知晓他们的动向。朝廷也只能坚壁清野,迁界禁海,才能阻止这倭寇口进一步深入内地。”
“这位兄台速来应该对倭寇之事有所了解,不知觉得这迁界禁海之策好,还是见你海军主动出击好。”
朱祁镇抬眼看了,看那人,于是问。
“迁界禁海虽然有利于防范倭寇,进一步登岸劫掠,只可惜,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听闻如今我国内乱,不少统治武士。为了生存。加入倭寇,更有一些大名官员受经营财宝蛊惑,投靠倭寇。导致这倭寇之势愈发严重。”
“不知兄台可否知道有何妙计?”
“倭寇是海盗性质比较强的部队,一是灵活机动,二是无任何束缚,三是战术上十分讲实际。而且,在与明军长期的战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十分实用的“声东击西”之策。”
“所以,当时实战中几万人的明军往往无奈于几千几百倭寇的声东击西,且苦于这种折腾,兵马一动,耗费就大。在这种长久折腾中,明军已自然产生出一种消极避战。”
朱祁镇听了那人的话,连翻点了点头。
这人对于分析倭寇确实有些道理。
“不知兄台是否还有其他计策?”
那人听得出其真的询问,顿了顿,于是开口说道。
“这不过也是一家之言,这位兄台看得出也是心系国事之人。因此也就献丑了。”
“1,给前线将领便宜行事的权力。这是针对倭寇灵活机动的特点,若事事请示,一定会殆误战机。
2,提议设立监军,一是督促前线将领,二是协调军队和地方的关系,畅通地方的支持。
3,整顿卫所,充实这些战略支撑点。
4,建立水军,把战线前移到海上,又可配合陆地聚歼,断敌退路。
5,加强嘹望、侦察报警,建成一个当时条件下的信息收集传递网络,布下天罗地网。
6,防御和野战结合,集中力量,寻机歼敌。”
朱祁镇眼前一亮,此人的计策几乎与戚继光抗倭的计策如出一辙。
“妙极,妙极,果然是妙计。兄台之愿望远胜于限制在大明,官员又是兄台,愿意投身仕途,必然有一席之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