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拿了书信,快马加鞭来到新野,径直来到县衙。
刘备问说,回头问诸葛亮道:“军师,双方旦夕交兵,此时夏侯惇遣使者前来,是何缘故?”
诸葛亮沉吟道:“此乃曹兵先礼后兵之计,主公不妨请使者入账,且看信中如何说?”
刘备点头,叫传使者。
片刻后,使者来到县衙,呈递了书信。
刘备和诸葛亮大开书信。
诸葛亮一眼便看出乃是自家四弟诸葛济的手书,心中已猜出几分意图。
只见信中写道:
【自黄巾起义,董卓造逆,诸侯纷争,天下扰攘,汉室衰微。
曹丞相力挽狂澜,攻必克,战必胜,已占天下三分之二,民心归附,此非战之力,乃天命使然。
刘使君当世人杰,系汉室宗亲,大汉之皇叔,当知天时。
今我军大兵十万大军压境,惟请使军早降朝廷,辅佐天子,共伐诸侯,不失封侯之位。
若负隅顽抗,无异逆贼,届时兵临城下,生灵涂炭。诸葛济拜。】
刘备看罢,见书中,尽是为曹操张目之语,气得差点没撕了书信,心里大骂诸葛济逆贼。
碍于诸葛亮当面,这个隐忍一口恶气。
“军师,此乃令弟手书,他竟为曹操张目,劝我归降,如之奈何?”
哎……
诸葛亮长长叹了口气,似乎也在替自家四弟的行径感到痛心疾首。
他们兄弟从小便感情深厚,想不到如今却各为其主,沙场相见。
“主公……”
诸葛亮正想说什么,见敌军使者当面,于是笑道:
“先先请贵使到驿站安歇,好生款待,不得怠慢。”
使者拱了拱手,临走前,又叮嘱道:“我家监军托我转告皇叔和军师,早作答复!”
神色倨傲,言语之中大有威逼之意。
刘备和诸葛亮相顾默然。
尤其是诸葛亮,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一母同胞的兄弟,竟如此咄咄逼人!!!
使者退下后,刘备一脸苦逼地看着诸葛亮,用询问的目光喊道:“军师!”
诸葛亮再度叹了口气,道:“主公勿虑,安民既然派人送来书信,想来并无攻城之意,旨在攻心。”
微微沉吟,刘备显然也是懂了,脸浮现着一丝担忧。
“那该当如何?”
“不知主公之意……”
“备乃汉室宗亲,岂能屈膝降贼。”刘备大义凛然道。
只差没说“若城破,唯死而已”!
也不知道这句话他是怎么说出口,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初落魄之时,到处投奔各路诸侯之际,为何没有此时的勇气。
诸葛葛亮自是明白自家主公心思,道:“新野小县,难以久居住,为今之计……刘景升病危,趁其不备,夺取荆襄以拒曹兵。”
一如诸葛济所料,自家二哥终究还是劝刘备夺取荆州之地。”
闻言。
刘备脸色一凝。
“军师之言甚善,然景升兄待我不薄,几次将荆州托我,尚且拒绝,怎能在景升兄病危之际而夺他之基业。备宁死不做此负心之事。”
言语坚决,只因刘备一直坚信“人无信不立”之生存法则。
与天下诸侯相比,他既没有强大的出身背景,又没有立足之地,唯一能够和天下诸侯抗衡的也只有“仁义礼智信”。
若是连“仁德”二字也被人怀疑,即便得了荆州,也难以笼络民心,匡扶汉室。
见自家主公说的郑重,诸葛亮一脸的无奈。
“主公真仁慈之主也!然今若不取,如何抵抗曹军?
曹操早有南下之意,今刘景升病危,公子刘琦又为继母所不容,远在江夏。
曹操若趁机挥师南下,荆州必落入曹操之手。
届时,主公再想夺回荆州,诚为难矣!”
诸葛亮将眼下所面临的形势一一剖析与刘备,刘备却只是听不进。
“军师无需多言,备绝不辜负景升兄,军师另寻退敌之策!”
诸葛亮无奈,只得道:“且容亮三思!”
诸葛亮一边回书给诸葛济,只说给刘备三天时间,另一边休书命刘封前往襄阳向刘表求救。
夏侯惇大营!
接到诸葛亮的回信,看罢,夏侯惇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刘备和诸葛亮吓破胆也!先生今凭一封书信,便吓得刘备不战而降。若果刘备主动献城投降,惇定在丞相面前力荐先生。”
夏侯惇不知道的是,诸葛济此刻心里兀自哂笑。
笑的不是夏侯惇,而是自家二哥竟然和自己玩这种小心眼。
恐怕也只有夏侯惇会相信自家二哥的说辞了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