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教弩台也称为点将台、曹公教弩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北侧。据称,三国时期,曹操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因而得名。

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点将台,台基陡峭,边缘勒以砖石,东汉末年曹操在此“教强弩以御吴舟师”,故名“教弩台”。

梁武帝时又在台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它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更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明教寺原名“铁佛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不久荒废。唐大历年间,于废墟中挖得丈八高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奏闻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诏令重建寺庙,定名“明教院”。相传“古教弩台”,昔日松树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于是“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屋井”,以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栏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十二字,为当年遗迹。井栏口遗下汲水绳磨成的二十三条深沟,堪为历史之见证。

宋人吴资诗云:“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道出了“教弩台”与“明教寺”的历史关系。

紧接着来到了吴王庙。

吴王庙位于庐州城附近的吴山镇东侧。因这里安葬着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王杨行密,以及后人为祭祀他而建的庙宇,故得名。

杨行密系合肥人,字化源。年轻时即怒视朝廷腐败,怜悯民不聊生,二十几岁便揭竿而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由于宽仁雅信,善取人心,纵横驰骋,屡战告捷;建立吴国后又施行一系列优抚百姓的政策,因此深受四方拥戴和敬仰。千百年来,吴山庙几遭战火,历经兴衰。现存庙宇砖墙瓦屋,雕梁画栋,塑像碑刻,庄严肃穆。庙敬香的人们纷至沓来,连年不绝。庙侧有吴王墓和子杨博及百花公主坟,毫无雕凿修饰之状,足见吴王生前之清贫淡泊。后来因吴山起义,在此建立了吴山起义纪念馆和纪念碑。

据《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记载,杨行密虽然身高力大,但“驰射武伎,皆非所长”,其所以能号令三军,平定江淮,除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远大的政治眼光外,其“宽仁雅信,善得士心”,“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是使军民归心,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吴山镇的民间传说则赋予吴王更多的乡土味、邻里情。杨行密总是不忘合肥、惦念家乡。华诞设宴,离不开家乡的白鹅;犒赏有功将士,需用家乡的美酒。因而长丰县吴山镇毛洁肉嫩的大白鹅就被世人称为“贡鹅”,而如今的“贡吴王酒”也是挖掘整理当年贡奉吴王的美酒配方研制而成。

最后他们三个人来到了龙泉寺。

龙泉寺,地处龙泉山腰,龙泉之。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山百年以古松、银杏比比皆是,满眼碧翠,与从寺中流出的甘泉一起,让人洗心革面,全心向佛。据现存寺中记载,龙泉古寺相传始建于曹魏时期,龙泉寺在佛教大受推崇的唐代,龙泉寺香火极盛,名闻天下。

《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山川》载:山腰寺内有“龙泉,清澈萦流至山下,故曰龙泉山”。唐朝张又新著有《煮茶水记》,评价此泉为“庐州第一水”,从龙泉寺中“龙嘴”汩汩而出的龙泉之水,涓涓成流,常年不断,滋养着方圆数十里的农田村民。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五年任滁州太守时,慕名前来龙泉山,品尝甘泉之后,立即将龙泉列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记事。

游览完龙泉寺以后,天色已经晚了,三人骑马回到了客栈。

《重生大宋之绝世宠妃》求收藏,请您点一下“加入书架”或“收藏本章”,谢谢!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