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陶旭也没听说过,索性信口开河起来:“濛清俭恭谨,有古君子之风,但治军不能以仁。”
“豫州刺史王允之?”
这个名字陶旭陶旭只有模糊的印象,知道他是琅琊王氏里唯一出掌地方兵权,和庾氏抗衡的人。
“王允之出任地方尤嫌不足,国家安危,社稷干系,岂能托付给这种庸人?”
“丹阳尹刘惔?益州刺史周抚?征西参军王羲之?”
殷浩索性一口气把当时的名士都说了个遍,可陶旭连连摇头。
“其实殷公心里早就清楚,将来能代庾国舅的,只有琅琊太守桓温,桓元子!”
一听桓温的名字,殷浩俊美的脸立刻沉到了底。
他心里何尝不知道桓温的能力,自己也是名震天下,也是士庶人心所望,心里一直暗暗憋着和桓温较劲的意思。
桓温治军的名声这两年已经逐渐传到了建康。虽然没有和后赵军队大规模作战,但边境的几次小规模接触中,晋军都没有吃亏,后赵军队反而对桓温有些畏惧之意,已经一年多没有犯境了。
桓温今年二十六岁,比殷浩小不了几岁,但成就却已在他之上。这样下去,能接掌荆州上流重任的,非他桓温莫属了。
可殷浩身为清谈雅士,又怎么能自掉身价去从军当兵呢?兵权这一块,一直就是他心里的隐患。
“桓元子为人,殷公自然比我更熟悉。此人若掌兵权,他日必为下一个王敦!”
话说到这份上,陶旭也没什么可隐瞒的了,他把他所熟知的东晋历史一口气全都抖了出来。
这些日后发生的事在现在的殷浩看来,的确是顺理成章。他越想越怕,现在的庾王各族虽然势大,但他们的子弟多半耽于优荣的生活,只有聊聊数人可堪大用。可就是这些不多的选项,在经过陶旭的一番剥皮之后,看来也是难成大器。要想阻止桓温出镇荆州,只有培养一个他的竞争对手,最起码不能让他接班的太过顺利。
至于这个接班人么…..
荆州人所拥戴的陶侃之后,加分。
家族在荆州本就拥有部曲军队,加分。
在朝中孤立无援,庾王各族都爱搭不理的小角色,加分。
眼下有求于自己,加分。
怎么看,陶旭都是最佳的候选人啊!
“殷公是个聪明人,在下所求并非今日一面之缘,而是今后几十年的布局!”陶旭上前一步,咄咄逼人,“当年琅琊王氏只是琅琊王府的幕僚,颍川庾氏更是无名小辈。他们尚且能操纵朝政呼风唤雨,殷公不世之材,为何就不能让陈郡殷氏成为第二个琅琊王氏?”
“殷公若行桓、文之事,旭愿为管仲、赵衰。公岂有意乎?”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