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朝中之事,连生员都不是的贾璎自也毫不知情,每日翻一翻林先生那本制义笔记,倒也乐在其中。
不知不觉,四天时间便匆匆过去,县试最后一场——面复也来了,这日依旧是要在黎明之前赶到县学。
前街仍然拥挤,只是少了许多的考生,更多是些来看热闹的百姓。
贾璎经过一番检查,站到县学大门内的时候,也通过周围的议论之声明白了那日自己离开后的事情,再瞧瞧近处火光下还有些鼻青脸肿的几位考生,心中不免有些庆幸自己当时溜得快。
在这有些嘈杂的讨论声中,天空带上了淡淡的鱼肚白,那轮几不可见的弯月也落了下来,在树枝间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
随着吏员的引导,贾璎和几百名考生一起来到新的考场之上。
只见几百张桌椅在广场之上摆放整齐,考生们按照排队次序入座。
待众人在吏员和衙役的喝令下安静了些,就听见一个声音响起:“诸位考生,参加宛平县壬申年县试的共有四千二百五十七人,而能参加这第四场的,只有你们三百五十三人……”
这位周县令先是勉励一番考生,接着就开始长篇大论地讲起他当年县试的经历,讲了大半个时辰,直到早早起来的考生们都已是昏昏欲睡,天色也大亮之后,终于将话题扯了回来。
将这县试最后一场——面复的题目写了下来:作两篇四书义。
分别是「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和「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场的考生们却没有像第一场那般喧哗起来,只有少数几人低声的猛吸口气。
贾璎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其他人了,看完题目以后便开始认真地思索起来。
与这些人相比,他最大的劣势就是学习八股文的时间太短,若只是一篇八股文的话,一天的时间还够充裕,足够他精心打磨,合节调韵。
可现在要写两篇,这难度对于贾璎可就大得多。
必须要利用好一切时间,将两篇八股文尽量都写到最好,才能避免在之后的修改中浪费时间。
当然,他也有优势。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就算是读书人,能够接触了解到的书籍和知识也是有限的。
且大多数人在学完四书五经后,更是要为了科举考试,把多年时间以及全部精力投入在作八股文上。
经年如一日的诵圣人经典,背八股名篇,不分五谷四体,不知暑往寒来。
贾璎当年虽谈不上是学霸,但也是年级前几把交椅上的常客。
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以及多年的教学经历,让他在揉炼知识、把握重点、总结规律、精简考点和探明出题人心思方面,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
而贾璎的来处,决定了他不会头脑僵化死板,拥有着和这个时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极深的知识储备。
而这种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面对八股文,自然是以汤沃雪,极其简单。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