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这段时间和邱之陶的几番交谈,让贾璎对周朝的大致情况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如果这周朝还有得救,他也可以尝试着花费几年时间来走科举这条路,进入官场然后试一试,看能否撬动这个步入末期的王朝重新进入一条新的轨道。这总比他选择带人逃出去,远离故土要好的多。

要是事不可为,他也不会选择跟一个腐朽的王朝一同赴死,毕竟他没有这个时代那所谓忠君爱国的觉悟。

贾璎和这个时代的联系一直在日渐加深,但根本还是通过那同宗同源、同文同种的华夏文明,才建立起来的。

先生作为举人,自然有看邸报的习惯,为了准备来年的春闱,更是特别关注朝中的大势变化。

林举人接过茶,喝了一口,又听到贾璎的问题,虽还是不解这少年是怎么想的,依旧回答道:“朝中自然是有人才的。但要让为师说能臣,恐怕只有那位前首辅,现在是半渠书院山长的李少瑜,李阁老了。”

贾璎对半渠书院的印象一直不好,难免对此有些疑惑,问道:“先生为何对这位李阁老如此推崇?”

林举人放下茶盏,看着贾璎道:“当年李阁老还在翰林院的时候,就上疏奏陈了我朝的十大弊政。

后来受到太上皇的重视,裁汰冗员,清查皇家庄田。进入内阁以后,更是整顿军务,革清吏治,巩固边防,政绩斐然。可惜新皇……”他叹息一声,没有说下去。

贾璎也听出林举人的意思,显然是平治帝登基以后,这位太上皇的心腹贤臣李阁老就被排挤出朝堂政治的中心。

感觉说跑了题,林举人又给贾璎继续讲起科举考试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门道。贾璎也没有打断,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时不时询问其中细节。

讲了很久,林举人才让贾璎离开,又到梦坡斋和贾政一同吃了饯行宴之后,离开了荣国府。

正阳门前,看着安步当车,离开内城的林先生,贾璎远望的双眸中流露出复杂之色。

林先生是这个时代士人阶层最普遍的代表,他们既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超出士人本身阶层太多的天赋。

唯一做的就是皓首穷经,孜孜不倦的研究着这个时代进身的唯一门径——四书五经,然后梦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最后却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只能在这条路上遗憾退场。

望着林先生在视野中消失,贾璎有些惆怅,却没有多少感伤。

“林先生,再见!”

贾璎无声地挥了挥手,转身离开。

来到这个世界不到半年的他,还体会不到什么是山高路远,腿短信长,有些人,一别就是永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