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老赵在场,又该批评他不懂官场之道,人家诚心投靠,拉拢还来不及,自己倒向外推。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选择背后意味什么,他不需要张清等人表决心,只想知道他们在了解要面对的局面时会如何做。
张清回道:“感谢老师的好意提醒,不过我们早已经考虑清楚,做官不图所谓虚名,或许很多人非议赵相,但在我们寒门学子心中,他是治国能臣,是带给我们希望的人”
无论真假,这话说的中听,老赵要是听到,估计会把张清引为知己。
作为老师,自然不能薄待学生,晚赵玉带他们到醉仙楼痛快闹了一夜。
第二天便传的天花乱坠,说什么奸相之子,拉拢新科状元逛青楼。这些话听多了,也没太大反应。
有了三个学生后,在翰林院的地位也显得不同,平时那些只是简单打招呼的人,现在也凑前恭喜道贺。看来状元老师名头,比奸相之子要受人欢迎。
这种可喜可贺之事,自然也少不了晋王和侯赢。
侯赢更多是羡慕嫉妒,监考身份固然难得,可恰巧出手相救的三人,能取得如此骄人名次,这该多幸运。
只是侯赢不知道,为了保住他们三人的性命,自己付出了多少,不仅得罪了侯爷,还差点搅和到杀人案件中,所以,世之事,不能只羡慕别人得到的,还应了解别人背后付出的努力。
晋王的欣喜之情,绝不亚于老赵。
这关乎于他未来的前途,自己在军中本就缺乏人手,文臣对赵相也是貌合神离,如果不多组织力量,日后跟赵廉争位,胜败难知。
有了这三人的加入,赵相肯定会妥善安排职位,为自己提前奠定好基础。
他打心里喜欢赵玉,此子的能力,绝不亚于赵相,就是不太愿意进入更高阶层,倘若能入军中效力,那么,真是如虎添翼。
“现在玉哥也是有学生的人,不要在翰林院在混日子了”
赵玉可不认为是混日子,翰林院都是些博学之辈,自己平时还能多学点知识,最主要的是清闲充实,这个部门没有任何风险。
“殿下有所不知,翰林院看似闲差,实则非常重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