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接下来又有许多人想要投到刘高门下,但都被王道潜拒绝了。

或许是在暗中观察众人劳作时,敏感地察觉到胡大目夫妇与史当、史卢等“老人”的状态变化,也为了不打消其他人的进取心,穿越者们在短暂商议过后,决定在“农社”之外,尽早将之前那几幅图纸的内容确定下来,再建立一系列的“工场”产业,从现在起,就将自给自足生产日用品的规划落实下去。

于是在东硖里很快相继成立了织造场、印染工场、竹木工场、造纸工场、日化工场与采石场距三角洲较远,位于其东处的那片石丘丛中,开采以凝灰岩为主的本地无机矿产等各色“工场”,还由老范伐了一棵树,制作各工场的标识木牌。

囿于原料所限,眼下这些工场都只是先搭个架子,目前根本无法开动起来,说句有壳无实,倒也不为过。

不过先设立工场、将全部里民们都纳入到相应的各个单位中,倒有两个好处:一是好叫他们有个更为具体的归属感二是在相应的框架内,集思广益,多少也能让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至于眼巴巴看着刘高领着那些“利市起早”的青壮们接二连三地“立功”,满心羡嫉却又无处效仿。

当然,穿越者们也不会自食其言,手掌稍一翻覆,就把前不久才授予刘高的那个“匠作工坊”的“坊司”一职架空。

为仍使刘高配享一定的优宠地位,又能使之尽心竭力、无有保留地贡献技艺,同时更考虑到目前各工场还不能独立运转的现实,在王道潜的提议下,诸工场暂时皆归“匠作工坊”统一管带,而“匠作工坊”又由何家华垂直领导,何家华本人则作为六人合伙内部对该工坊直接责任的责任人。

全体里民都是根据此前王道潜主导的那个摸底排查工作中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分配的。比如胡大目与妻子朱氏分别被分派到造纸工场和竹木工场,史家兄弟则被分派到印染工场。

唯如云郎这般孩童身份的,则略有不同。

东硖里中凡未满十八周岁的,虽然也都分配到了一个工场的去处,但依照王道潜的声明,他们却无须上工,而是分成男童及女童两个队伍。女童这边只须偶尔帮忙捡拾一些薪柴、稗草,集体吃饭时,报忙分发、清洗碗筷,像胡大目夫妇的女儿朱彩这样心思聪慧、手脚仔细的几个年轻女孩,更被吩咐用去照管水笙这样的婴孩和一些幼年孩童女孩们暂时无须参与早训。

长到八周岁以上的男童,则每日仍须参加早训,且按照王道潜的初步安排,各人皆可由其他穿越者调去伴随在身边,像一个小学徒似地到处跟着“诸公”,见见世面,学学本事。

其实结合穿越者的原初制度设计,每位东硖里里民应兼具两重身份“农社”的社民与某个“工场”的场工。“农社”其实早已设立,但现在或连“有壳无实”都称不上,只能说是有名无实,因为老范仍在准备纸面上的材料,由他个人亲自进行的实地勘察水土的工作也还没结束,所以目前“农社”还没有真正运转起来,使得像是史卢这样的人,甚至误以为诸公所谓的“农社”还根本没有成立。

不过老范那边的事项很快就会结束。一旦他将“农社”真正运转起来,整个东硖里的作息表必将进行重新设定,全体里民将分工农两班,各人兼备主业与副业。

尹皋与彭懿这两名吴县青年,也不知何故,头两个就被何家华分派到了“日化工场”二人依其指令,早早地来到了这片仅止由许多竹竿标示出方圆四至的荒地。

他二人自幼长成于郡治吴县,那可是江东的名都大城,不比其他鄙陋偏镇,也自诩在那摩肩接踵的吴县大市里见过许多世面,可是何谓“日化”,又何谓“工场”?这还识得大字三千个的两位青年人,只是看着挂在竹竿上的那面木牌上的四个汉隶体大字,还有那由竹竿围起来的空地发懵。

两人站在这面杂木名牌前晃荡,略显彷徨,停顿了好一阵,忽然被一阵号子声惹去注意,转过身来,只见十几名男女贫民在何家华的统带下,结成队伍疾行而来。

何家华挥了挥手,高喊道:“尹皋任日化工场场正,彭懿任场副,这些人,暂时由你二人统领。你二人先在这里,领着大家相互认识,把姓名和籍贯通晓了。过些时日早训时,行政厅也就是大圆砦那里,可能会将你们这些近日来新任的场正、场副召集到一起,届时听到号令,你二人都须当场,都听明白了么?至今日起,你们先在工场里自行造屋,但营造法式,都须依刘高此前在南岸所造的那几间为模板,一会儿你们都去那里观摩,沈公在那里会发给你二人图样此外,日后一旦分派到活计,你二人皆得尽心竭力,不可怠慢!一有怠慢,操训就要吃罚,但如果勤勉多产,则大有奖赏。”

尹皋与彭懿喜出望外,连忙长身作揖,连声道:“多谢何公,多谢诸公……绝不敢废格沮事……”

尹皋与彭懿遂将日化工场新到的十几人都引入竹竿围起的圈圈内,两人甫一接收这度多人,还要领着他们按照刘高此前在建材工场那里营造的“庐舍”为样板就地造物,难度着实不到底,其实也是穿越者们对尹、彭二人的考验只是将自己肩负的任务稍去一想,二人便乱得团团转。最后两人决定,仍依何公之指示,先带众人相互熟悉,然后便前往建材工场观摩。

但尹皋与彭懿尚不清楚的是,即使很快建好这“日化工场”的房舍,他们接下来还会被分配到何种活计……

当日,东硖里的绝大多数人都去了建材工场那里实地观摩,学习如何仿建房舍。

与之适成对比的是,老范、胡津龙与云郎三人乘一只竹筏越过三角洲的西南岸,在这里勘察地理形貌,颇有孤悬在外的意味。

按老范的说法,他现在已经把三角洲周边的地域考察了三分之二,基本哪里种稻,哪里种土豆,哪里可开辟菜田,种一些白菜、油麦菜、荷兰豆、西红柿后面这俩样,在此世的中原大地上还见不到,如依历史之正常轨迹,原本还要经过数百上千年后才传入中土等各色蔬菜下去,基本上已做到心里有数。不过三角洲西南岸地势略高,且有广布着极深厚的密林,也很值得探究一番,他可不想半途而废,又想这里是否会有一些用得着的植物。

一旦在此地勘察结束,回去之后的老范,可能就要从他近日时常往来的匠作工坊那里稍稍抽身出去,主要去负责将农社的整个框架给搭建起来了。

他此行带上胡津龙,一方面是因为舅甥两人说话比较轻松方便,二来胡津龙本科学的是工科,而且胡津龙当时就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少涉略过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知识,老范觉得自己即使是将来要造围田,恐怕也离不开这外甥的协助。

至于带上云郎,则是当时瞅准这孩子有善心,又活泼好动,所以也叫他跟在一旁。老范后来也得知王道潜要办所谓的“门生”制度的想法,发自内心地赞同此后,他便一直在观察、搜罗东硖里治下的孩童们。云郎早就入了他的法眼,能及时将他拉到自己这里,老范也挺得意当然,他也不是就此心思笃定,一定就要收这孩子到门下了,还需要领着这孩子再多出几趟远门,考察考察他。

三人都背着小竹箩,在林荫中徐徐前进,有时相互间隔得很近,却看不清身影,有时头顶猛地打下一片金光,三人都沐浴在那透过缝隙直插地面的阳光之中。

云郎身材瘦小,竹萝在他背后,反而凸显得很大,叫他行走起来时,反倒不似之前那般任意自在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