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远说话有些放肆,但他惯来如此,倒也没到指着鼻子大骂的地步,况且就方才萧远说的两句话来讲,第一反应也该是斥责他红口白牙污人名声才是。
怎的到了蔡御史嘴里却成了他无耻?
想来是另有隐情,这倒是不难猜,多半同先前那不了了之的讲学脱不开干系。
蔡御史早前奉命去王府讲学,又怒气冲冲地出来,那时便结了梁子了。
圣上与长公主都在上首坐着,龙椅上的赵璟还睁大了眼好奇地瞧着他们,蔡御史这般指着人鼻子骂的情况,即便是在对文人优待的大楚也极少出现,这算得上是御前失仪。
将一个平日里最是重规矩的人气到这个地步,萧远也没有半点要反思的意思。
蔡御史这两句,于他而言显然是不痛不痒的,他略微扬起眉梢,嗓音中似乎还还带了点笑:“蔡御史何出此言,我说错了么?”
话是没错的,公主确实生得好肯,而若非抬头看了,自然不会知晓殿下未曾遮面。
只是不能这样说。
说来萧远既做皇叔,便是长辈,殿下又已成亲,多半是想不到萧远会有这般心思。
蔡御史有心将萧远那见不得人的心思公之于众,但萧远此人,离经叛道,毫无廉耻之心,承不承认两说,若果真承认了,反倒是对公主声誉不好。
蔡御史便不能讲他当日说的话复述一遍,他也说不出萧远那样的话来。
他既觉得公主该戴面纱,自然也就觉得女子清誉重要。何况是长公主,当为天下女子表率。
萧远肆无忌惮,蔡御史却瞪着他说不出话来,半晌才说:“无耻之耻,无耻矣!”
赵琛瞧着他气得手都抖了,也有几分担忧,好歹年纪不小,可别气出什么问题来。
萧远被人指着鼻子骂,朝中之人皆是观望的态度,况且他们也不知道萧远为什么会被这样骂,劝架的事还得赵琛来做。
“二位且歇歇吧。”
大楚优待文臣,上下有尊卑却不折辱人,君臣关系也和谐,赵琛预政已有一段时日,朝会上也随意了一些。
蔡御史收敛了神情,请罪:“臣殿前失仪,望圣上、殿下恕罪。”
赵琛点点头,这事便算揭过,只是他们揭过了萧远还没有,他忽然说:“辽国使团不提便要离京,殿下可要为晋王践行?”
蔡御史刚归列又踏出一步来:“长公主殿下代圣上理政,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圣上,那耶律弘温不过王爵,如何能叫劳动天子之尊。”
这话说得微妙,萧远也不过是王爵。
不过他对耶律弘温这个态度,赵琛倒是猜到了蔡御史生气的缘故,大约是萧远当日说了什么离经叛道的话。
萧远故意在这时候说这样的话,明摆着就是拱火了。赵琛有点无奈,他知道萧远做事没有章法,但不知道他那么小心眼,有点好笑。
巧了,他心眼也不大。
“既然王叔同晋王私交甚笃,过几日便劳烦您为辽国使团送行了。”
萧远欣然应下,他对这安排没什么异议,事实上若是能选,辽国使团才该是有异议的。
他们普遍瞧不上汉人,对于萧远这样的却又心有敬畏。
如今朝中商议的重点还是国子监改制一事,东京国子监出了秋赋舞弊这样的丑事,其余三京却没有,或者说揭没有发出来,对于改制之事也颇有些抵触,这些时日上书不断。
周铸目视朝笏,不急不缓地开口:“不若改制之事,先在东京实行,若果真有了成效,再推行不迟。”
赵琛也知这事急不来,试行确实是不错的法子,便是周铸不提,他也会说,如今叫他先提了那些人怕是觉得他这公主急于求成,果然是还年轻些,不如太师稳妥,朝中离不得太师。
“便依周侍郎所言。”
薛润章对于朝政的把控,不全然在于决断,如今明面上是赵琛做主,实则处处受限。
急不得。
改制之事有条不紊地进行,赵琛这一步走得其实有些冒险,他从未表明身份,也不欲在秦国公主面前露了身份,而这些改制措施都是历史上存在的。
不过就他这么多年的观察下来,秦国公主大约是没有好好读过史,对政事也不算精通,不然当初不会输给武宗,她更擅经营断案。
她大约也知道这一点,当年离京走得干脆利落。
赵琛如今既掌权,有心做些清除积弊的事,一直束手束脚也不像回事。
今日朝上没什么难以决断的事,倒是用不着另外召人商议,赵琛在崇政殿看折子,赵璟在一旁习字。
幼儿习字,都是写大字,赵璟握着半寸粗的毛笔写着比拳头大的字,时不时就要抬头看一眼赵琛,赵琛却一直低着头,他见了也就只好低头继续写。
赵琛察觉之后露出一点笑意,两辈子加起来他年纪也不小,他此生是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了,对赵璟,与其说是弟弟,不如说是养儿子。
方海送进来一封信,苏州来的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