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就像人的精神面貌,并把精神由内向外展开,从而衍生出来人的外貌和衣着打扮,以及精神状态;“民情”则像人的性格里最能体现那人的一贯做风,内心蕴含着的属于潜意识对行为造成影响的习惯性作用力,这种意识惯性主导行为,并能让人迅速做出反应具有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思维惯性就叫个性——“风俗”和“民情”是城市的居民的外在特征和性格属性与历史文化遗留,以及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对居民产生的诸多影响,可以说囊括一个城市对居民习性造成影响的所有特征,但更偏重于“城市个性”所具备的倾向性的总引。
在重庆这块并不平坦的丘陵山地上,能诞生怎样与之不同的风俗与人情。
重庆历史上曾经最有作为的篇章,自然在民国时代,因为它曾是日军侵华时期的国民党陪都,也是全球反***联盟的四大城市之一。重庆在这之前,因人口不多,城市不大,缺少大气魄的景色,而不为国人谈论。在二战时,重庆却一跃成为全国人民的希望所在。最终它也没让国人失望,也不惜以城建尽毁的代价换来二战的最后胜利。
曾作为国民党陪都的重庆究竟有怎样“民情”?让被轰炸长达六年半的重庆,仍然不受胁迫,精神依旧坚毅刚强。军民临危不惧,意志不被炮弹瓦解,乐观精神依旧昂扬,那时的重庆人同仇敌忾,奋力抗争!在那时,重庆应对日军轰炸,利用高下不平的地貌,四处挖掘防空洞,让一方土地的人能“藏”在地下,躲避炸弹空袭。炸弹落地后,尘土飞扬,黑黢黢的好大一片刺鼻烟雾,遮云蔽日。大轰炸摧毁了重庆的肌体,面对满目疮痍的好大重庆城,而让大轰炸接近尾声时,房屋已经悉数被毁,地面杂乱不堪、伤痕累累。而重庆人究竟有怎样的“民情”!才那能让重庆人面对这一切的沧桑不畏惧、不泪流、不服输。
对于那时的新青年,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时代。与此同时,在前线激烈的战争打响之际,抗战后方的人民迫切地需要从前线传出的紧张的战报情况中将慌张的思绪抽离出来,至少能从面对国家兴亡的这紧绷的情绪中将注意力转移,无疑在当时对于新青年借以转移和释放情绪最流行的方式是观看文艺作品。那些是当时社会的万花筒,有丑的美的、进步的落后的,醉纸金迷的儿女情长的以及义薄云天的民族大义的——因而当时的新青年除了关注前线战况,就是观赏文艺作品——这是一座通向外界,能够在更多人的内心穿行,乃至可以通达世界的桥梁。将封闭已久能看见更远的异处风情,套在自己头上的蒙头布扯开——自清朝闭关锁国以后,和世界疏远太久、禁闭太久。
然而,人们终究爱看热闹的居多,所以各路名人私下生活的八卦消息,书画名家的作品亲笔题字的展示引来的围观,对一场好看的黑白电影的议论纷纷等等,这些小道消息在民间不胫而走。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