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妍回答道:“嗯……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在Mikufans站一样可以发挥我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觉得Mikufans站是个更有创造性的平台,潜力很高。”
她的回答虽然很官方很机械,但不得不说,这的确就是小破站最大的优点,这段话没毛病,陆站长非常受用。
陆小逸说道:“但是,你也试着做过一些视频与音乐,始终没有获得大神UP主的身份。有没有觉得自己天分不够?”
夏妍说道:“这个嘛,可能我的天分确实不高,不过我是不会放弃的,在工作的时候,我也会多尝试一下如何当好一名优秀UP主!”
陆小逸点点头,这个人还不错,知行合一,只有了解了UP主这一行,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小破站的管理层,小破站后期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UP主展开的,甚至说一句难听的话,B站的那种模式即使不要元老级会员们,也一定要保住元老级UP主们,后期大部分的运营发展都是围绕着视频产出方向发展的,后期是绝对要破圈的,要各种变革的,但唯一不会变的就是对UP主们的态度。
管理与实习生最好都是由UP主转变过来的,这样也能更好的参与进小破站的发展之中,不需要教太多的东西。
小破站的核心是以阿B为标准打造的PUGC(Professionalusergeneratedcontent,专业用户自制内容)、UGC为主的社区生态。
如今,产业链属性和内容生产方式成为区分视频平台的两个维度,视频平台销售视频,则偏渠道,制作视频则偏内容,生产方式则是按照生产视频主体的专业程度进行区分。
大众往往将奇艺等平台与Netflix对标,B站与油管对标也正是因为其生态更相似。
用户制作视频(UGV)占B站整体视频播放量的85.5%,是B站吸引流量的重要利器。
优质的内容成为生产者和活跃用户之间相互牵引的纽带,不同圈层的用户可以在B站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而这些基数庞大的用户同样反哺着B站的内容生产。
如果观察B站的用户群,不得不提到互联网的“1:9:90法则”。
在Web2.0时代,用户制作内容的门槛大大降低,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从内容的接受者变成制作者,尤其是PUGC和UGC模式,许多网络运营者发现,在一个网络社群中,90%的普通用户只看内容并不参与互动,9%的核心用户会进一步参与讨论,而只有1%的超级用户会积极去创造内容。
因产品的受众不同,1:9:90的比例会出现变化,比如维基百科因有大量的Google流量,其比例达到了夸张的0.003\/0.2\/99.8。
在这种用户构成之下,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做法是细分每一个圈层,将流量和价值相匹配,分别制定不同的获客策略,以最小的成本扩大普通用户规模、培养核心用户热情、激发超级用户活力,并使各个圈层的升和转化流畅而自然。B站显然是这方面的行家。
未来在小破站的商业化道路,实现盈利固然重要,但维持现有的品牌价值对小破站来说同样重要,而实现这点的关键还是用户,因此,用户的体验与商业化的进程,小破站必须要平衡。
而如何最大程度的维持这个平衡,陆小逸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还是在贴近用户的前提下,对小破站进行改变,反正他不太需要靠市捞钱,也不依靠资本市场,管理层完全可以靠UP主与站内用户转变过来,不需要不懂行的外行人来指手画脚。
拥有一些资本入股有益于小破站提高竞争力,但与各方资本的商业博弈有时难免影响到用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