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元年冬。
岁暮凋寒,长安城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
在这寒冬腊月的年尾巴里,吏部同时发出了两份告身。
与良齐料想的一模一样。
第一份,原吏部郎中胡宗明升晋州知府,于孟昭二年三月初八前到任,正四品。
第二份,原翰林院七品编修良齐升吏部郎中,即刻到任,从五品。
两份告身一出,满朝哗然。
胡宗明没什么问题,有意思的是这位编修。
要知道,良齐任编修进翰林拢共才仨月不到,就算是状元及第,殿试榜首,这七品升五品,从翰林到吏部,速度也太快了。
大庆朝文官以内阁三学士为首,下设六部九卿,再到地方官制。
若是让百官评选“最想任职的司设”是哪儿,绝大多数必然要选吏部。
不为别的,就因为吏部手里捏着所有人的命脉——它让你往东,你不能往西。
吏部下设四清吏司,分别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你能不能当官儿,能当什么官儿,什么时候能当官儿,去哪当官儿,这全在吏部的管辖范围内。
换句话说,吏部尚书吴平之,一只手攥住了大部分官员的前途。
吴平之此人,因油水贪的太多,愣是撑出了个溜光水滑的“宰相肚”。再加上他一张脸又圆又白,见谁都是“未语笑三声”,故而养出了副喜气洋洋的样子来。
连内阁首辅周璁也曾笑他“怀里抱条鱼便可去当年画”。
在大庆为官,若是你想出头,请前方左拐找吴尚书,切记要带上你的“礼物”。
什么?你说你得罪了这位大人?那不好意思,请速速收拾行囊,去边疆那鸟都飞不过去的地方喝土吧。
吴大人只手遮了大庆朝的半边天,那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向来都只有别人上赶子讨好他的份儿,极少能碰上扎手的硬茬子。
可极少,并不代表没有。
这不,今儿就来了一位。
良齐穿戴好新的朝服,从嘉猷门而进,款步走过长长的芳林街,径直来到了威严煌煌的吏部大门前。
他并未着急进去,而是仰头凝望着悬于房梁之上的镶金匾额。
那匾额上所印的“公正持衡”四字乃是先帝亲笔所书,苍遒有力。
良齐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原地半晌,喃喃的把“公正持衡”来回念叨了三遍,才扯出抹不易察觉的笑来。
挂羊头卖狗肉,恶心。
他撩起朝服下摆,端正了下表情,慢慢悠悠的抬脚上了楼梯。
良齐新官上任,还是从吴平之手底下亲自拨出去的告身。一大早,尚书大人便窝在自己四尺见方的公桌前等这位新人。
倒不是他闲出了屁,而是因为这新人来头实在不小——起码他为官近二十载,从没见过南安侯徐巍放下身段亲自来找他,旁敲侧击的想让他提点谁谁。
里面的弯弯绕绕徐侯爷虽没有明说,但吴平之何许人也?爪牙遍布朝野上下。只稍一打听,便理清了此事的来龙去脉,他只道这小小编修竟也是个有才能的。
吴尚书心里小算盘打的噼里啪啦直响,若是能将此人纳入自己麾下,岂不等于搭上了徐侯爷的大船?等日后寻个机会,请侯爷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那进入内阁荣升一品不就唾手可得了吗?
他仿佛看见了一麻袋一麻袋的银子和满屋的美娇娘,登时两眼一眯,乐出了有些猥琐的弥勒佛相来。若不是良齐长身玉立走进了门,只怕吴平之哈喇子都要流一桌了。
吏部正殿没几个办事的官员,上梁不正下梁歪,叫得出名号的官儿们紧跟尚书大人的步伐,平时要么是在喝酒拉关系,要么是在去喝酒拉关系的路上。
良齐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便躬身垂首朝正上方端坐的吴平之行了个大礼,沉声道,“下官良齐,升吏部侍郎,今来受命,拜见尚书大人。”
“免礼免礼,”吴平之微微一笑,装模作样地捋了捋胡须道,“日后我们便同部为官,良大人不必如此拘礼。倒是我久闻良大人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啊!”
良齐仍旧垂着头,心道你见个屁!咱俩离这么远,能看清我的脸才怪。
估摸着吴平之说完自己也反应过来有点假,便纡尊降贵的把屁股从凳子上挪了起来,大腹便便地朝良齐走来。
良齐见状将头压的更低,把“伏低做小”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
这卑躬屈膝的样子极大取悦了吴平之,他脸上的笑愈发深刻了。等走到人跟前儿,吴尚书便抬手亲自将良齐扶直了身。
结果下一秒,吴平之的脸就僵了僵。
这位新来的吏部郎中,怎么长得如此眼熟?
吴平之眯缝着眼,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圈。他确信自己从未见过良齐,要不然以他老奸巨猾的程度不可能一点都想不起来,可头回见面的人为何会有如此熟悉之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