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仁接过血诏从画像后面的密道悄悄的离去,西夏皇帝望着李孝仁离去的背影顿时惆怅万千,也许他真的老了没有实力和精力治理好西夏,自从他登基以来的的20多年内西夏百姓生活困苦,国家积贫积弱,虽然领土面积得到了扩大但百姓生活更加困顿,尤其最近几年自热灾害频频,百姓都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是时候将国家交给一个有才能的人治理了。
太子生性善良,为人忠厚虽然不能为西夏开疆拓土但作为守土之君还是绰绰有余的,西夏皇帝在心里默默的下定决心,只要太子能够判定宁王的叛乱一定把皇位交到他手里,他要成为太上皇再退居二线也不管政事。
他沉默了片刻知道在这里耽搁下去一定会引起众人的怀疑,于是整理了一下衣冠平复了一下心情,若无其事的从太庙里走了出来。众文武大臣跪拜后便站了起来,陪伴着銮驾返回了京城。
兴庆府,诸葛明等人的秘密驻地,在数名燕云军的保护下,西夏太子李孝仁终于平安归来,他将今日见西夏皇帝的情形详细告诉了众人,诸葛明接过血诏,仔细的观察了一番,他赫然发现血诏上居然没有皇帝的印章,于是十分忧虑:“太子殿下你有血诏在手,但纪城军是否愿意接受命令前来京城评叛,毕竟作为外臣他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为赌注吗?”
“父皇的字迹纪城军的主将是认识的,但必须由本宫亲自前往军营宣旨,否则纪城军未必会前来勤王,毕竟他们不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李孝仁无奈道,他明白此次前往调集军队十分危险,作为太子他一直在京城呆着和纪城军主将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曾经在父皇的寿宴上,他和纪城军主将有过点头之交,那只是象征性打个招呼,西夏法律明文规定无论是谁只要和军队的主将有来往一律视为谋逆,除非特殊情况下,有皇帝的圣旨明文规定指派人到军队中作为参谋。
诸葛明仔细的观看了一遍遍血诏,他放佛从血诏的表面洞穿了一切,惊呼道:“太子殿下只要你这次平乱成功一定能登上皇位,乾坤独断,这样可以更好的造福西夏百姓”。
“诸葛先生何以见得?本宫只想为父皇排忧解难,拯救西夏百姓其他安敢有非分之想?”李孝仁谦恭道。
“你看皇帝的字迹虽然工整但十分无力,这是他有意退居二线,让出帝位的表现,他更希望你这次平叛成功”诸葛明分析道。
“本宫需要诸葛先生及宗将军的鼎力相助,若不是你们本宫到现在还被困在太子府”李孝仁对着诸葛明和宗武拱手道。
“我们是盟友,帮助太子殿下责无旁贷,但毕竟敌人强大我们只能智取不能死拼”诸葛明建议道。
接下来诸葛明部署这次前往调集纪城军的具体方案,第一令一对燕云军人数约6人留在京城密切的监视宁王人马的一举一动。
第二将剩余的燕云军分成11个的小队,同时从京城北门处出发,当出京城后每隔一个路口分出一支队伍和监视的人饶圈圈的,以此类推,让敌人摸不清我们的真正意图。
第三由宗武亲自保护着太子前往调集纪城军,不过太子要经过乔装打扮,化装成一位老翁,只要脱离敌人的监视后我会事先为你们在郊外准备骏,你们马立刻骑上快马向纪城方向赶去,其他燕云军绕路也向纪城方向前进,务必大队人马集中后进入纪城军。
第四是最关键的一步,太子殿下一定要拿出威势,但凡有人不服立即诛杀,整顿人马,调集部队火速驰援京城。
在一旁洗耳恭听的司马青云,听到如此滴水不漏的计策不由自主的在心里惊叹道:“诸葛明的才能远在我之上,无论将太子从府上救出,还是见皇上,以及如何逃出京城前往纪城调集军队他都能算计到,此人真是深不可测,未来一定是我西夏的敌人”。
司马青云眼神中流露出杀气,他淡淡的问道:“诸葛先生计谋果然十分高明,不知诸葛先生干什么?”
“我就留在京城等诸位的好消息,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平安无事的”诸葛明自信道。司马青云露出一丝奸笑“只要你留在京城,这里是我西夏的地盘,我看你能逃到哪里,以宗涛目前所处的环境即使我杀了,他也奈何不了我”。
诸葛明仿佛洞穿了司马青云的心思,他走向前去握住司马青云的手道:“司马先生在兴庆府你是主人我是客人,我的安就交给你了,我们燕云军虽然人少但是个个不怕死,只要我在这里过的不舒服想必太子调集军队平叛也会十分不顺的”。
司马青云听罢神色一听,尴尬的笑道:“诸葛先生你这是说哪里话,在下一定能保护先生周全的”。
诸葛明对宗涛微微使了个眼色然后继续道:“太子殿下事不宜迟,救兵如救火你们速去速回”,然后他对宗武道:“宗将军这次有劳你,太子一定能保护好他,决不能让他少一根毫毛,否则我拿你是问”。
宗武顿悟道:“诸葛先生尽管放心,你好太子好,大家都会好的”。
李孝仁听罢向诸葛明和宗武投去了感激的目光,京城北门燕云军每六人一对从北门出去,隐藏在暗处的奸细立即派人跟了上去,当他们发现每到一个路口,发现跟踪目标总是分出一部分走岔道,随着跟踪的进行,目标越来越分散,他们不知道到底跟踪哪个,于是便放弃了跟踪。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