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金和西夏数十万大军在阳高县城外集结,望着坚固高大的城池和又宽又深的护城河,韩常建议道:“宁王殿下,本将先写封劝降书令人带给城中的宋将,好动摇他们守城的决心”。
李士凤听罢微笑的点了点头,他并不指望城中的宋将会投降,只希望这数十万大军能够震慑到他们,让他们知难而退,这样就能以最小的损失夺取大同府。
韩常拿起毛笔在一张白纸上挥洒的写道:“我大金起30万雄兵前来攻城,此城必破!识相的你们尽早投降,如果你们投降,我奏明皇上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韩常并没有提起宗阳的名字,也许他不知道宗涛手下有这个将领,或者他知道但觉得此人不值得一提。
总而言之在韩常眼中,只要宗涛不派遣精锐士兵前来驰援,这座城池会很快投降,成为大金的领土。
信很快送进城中,韩常本以为城中的宋兵会拖延时间等待救援,然而很快城内的宋兵送来了回信。信上写道:“这里是大宋的领土,既然我们守在这里,宁可战死,决不投降”。最后信上幽默的回道:“你说有30万大军,我知道是假的,只有10万而已,不过我们的将士不嫌少,你们尽管放马过来吧”。
李士凤看到来信对他们的羞辱,立即把信撕个粉碎,他对韩常说道:“宋人如此轻视羞辱我们,我们一定要把这座城池给攻破,把城里的百姓和士兵杀个鸡犬不留”。
他相信自己和金兵联手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已知道大同府离太原府有100多公里从他们起兵那一刻就没收到宗涛派兵驰援大同府的消息,也就是说这是一座孤城而且城中的只有5000多守兵,5000对300000,想想都明白胜利一定属于他们。
而韩常的想法和他完全不一样,金兵的战略是吸引宗涛派出大军驰援大同府,为金兀术夺取太原府创造条件和机会,只要宗涛失去了大同府他一定就会灭亡,至于李士凤和他的西夏士兵当炮灰那与他无关。
在城中的宗阳对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抱有必胜的决心,他有四种制胜的武器。第一种是死守,敌强我弱,而且敌人的骑兵所向披靡尤其是金军的铁浮屠杀伤力极大,一旦出城和敌人死拼一定会损失惨重,丢掉城池第二就是在这里有着广发的群众基础,大同府毕竟宗涛在这里经营了将近2年,百姓身受宗涛的恩德,金人杀害、奴役他们,是宗涛拯救他们,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第三坚壁清野西夏和金有30万大军每日消耗很多粮食,而西夏又连年饥荒,势必不能坚持多久,为了保证敌人不抢走一粒粮食,宗阳不仅将城外的百姓都迁入了城内而且放火烧了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宗阳在城中查出了许多金人派来的奸细,将他们斩首示众,以振军心。
第四条他相信宗涛一定会派兵前来救援的,大同府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一旦失去了大同府,整个太原府立即陷入西夏和金的包围之中,到那时一座孤立无援的太原府一定会被敌人攻破的。
死守、民心、坚壁清野、援兵这些还远远不够守住大同府,毕竟西夏和金30万大军实际上35万已经围住了阳高县这个小城,突围必死无疑,死守万一等不到援兵城破怎么办?即使击溃敌人的一波进攻他们还会回来,又能坚持多久。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宗阳对着众人冷冷的下令道:“凡是有逃跑者定斩不饶”。
说罢在一片惊愕声中,他向所有的部下下跪并且坦白道:“援兵不知道何时会到也许永远不会出现,当大同府是我们的城池,我们身后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不想放弃这里,我将坚守在这里,与这座城池共存亡”。
然后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郑重的立下这个誓言,誓死保卫大同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场的将领和士兵精神为之一振,眼神里充满了勇气坚韧和无畏,没有一个懦弱的。
韩常和李士凤终于下达了攻击命令,声势浩大的西夏和金联军精锐随即涌向阳高城。这次西夏和金吸取上次攻打大同府的教训做足的准备,他们准内很长的木板,迅速的在护城河上架起了一个简易的桥梁,在城上把守的士兵对金人的迅速发硬表现出惊奇的目光。
待敌人进入射击范围内,城上的士兵在将军的命令下射出了利箭,西夏士兵毫无准备纷纷中箭跌进了护城河,而金兵则有一套完整的战术体系。每逢进攻时,金军的前锋都由一种特别的兵种,那就是盾兵,所谓的盾兵不是拿着盾牌的兵而是推着盾车,这样不仅能保护更多向前冲的士兵而且对城门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所谓的盾车是一种木车,在厚厚的木板上裹着几层厚厚的牛皮,用钢丝把他们紧紧的固定在木板上,这导致城上士兵的弓箭根本就射不破,这只是金兵攻击的第一拨人。
第二拨是弓箭手,躲在盾车后面,以斜45方向向天上射箭理论正面以这个角度射箭,射成是最远的,甭管射不射中射完就走。
最后一拨是骑兵,这就是金人的铁浮屠,这是金兵灭辽破宋威震天下的制胜法宝。铁浮屠是大富贵帅金兀术组建的一支重装骑兵部队,总兵力在30万,为什么叫铁浮屠呢?因为骑兵重装铠甲的外形像宝塔,头盔是椭圆形,铠甲是由长方形甲片组成,一层一层覆盖在身上,不仅骑兵身披重甲,战马也身披重甲。
铁浮屠每三匹战马为一组,之间皮索相连,虽然笨重,但在战场上一旦冲击起来威力无穷,无论是攻击力还是防御能力都极强,一旦和铁浮屠硬拼仿佛遇到了死神。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