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离开了盐湖后,这几年盐湖的人和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再次回去的时候就面对的不再是盐湖了,盐湖已经大迁徙,盐湖被挖的千疮百孔,表层的盐都被挖光了,市场上能够很容易买到成本更低的盐了,这个盐田的价值不大了,它养活了父母一辈,却无力再养活下一辈人了,大家只能迁徙到百里外的县城,盐湖又恢复了苍凉荒远的迹象,只是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盐坑和一排排被拆的乱七八糟的红砖平房和倒的一片片的土块院墙,一切都在无声的阐述一段人们来这里生活过的故事。
盐湖生产队集体在县城筹建了集资房,有点积蓄的家庭就购买了集资楼房,通过工龄和职务打分选择楼层和位置,李广缘多年省吃俭用派上了用场,就集资了一套楼房,等李默辞职回来的时候,家里已经搬到县城了。盐湖有的人家没有多少积蓄的就在一处新开发的农场购买了一些平房居住,过了几年遇上开发铁路,有一些平房被征用,被拆迁的家里都分到了二三套楼房,子女们为争楼房打架的事情也经常听说,有一家在盐湖的时候原来和李默家住一排房子,李默家在东头,那家人在西头,一儿两女,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经济就一直不好,没有钱集资楼房,俩个女孩都先后嫁人了,男孩子家境差就不容易结媳妇,就答应把平房让给男孩结婚用,姐妹们都同意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兄弟姊妹们还能和平相处,可是突然平房被征收了,分了三套楼房了,姐妹们认为大家应该各分一套,可是兄弟认为平房己经给他了,遇到拆迁只能算他的运气好,不应该重新分配,大家就争的热火朝天,处理不好就反目成仇了。所以“塞翁失马”祸兮福兮,还真不好定论。
盐田的成败风云
盐田里也有出英雄,和平年代,英雄就指的是高材生。盐田一年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如果谁家出来一个大学生,妇孺皆知,那家的父母也出名了,没有一家不谈论羡慕的。可是就有一家,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父亲是个普通工人,母亲就靠卖凉皮子贴补家用,孩子们为了省钱,一个女孩子报考的军医大,一个男孩考的国防科技大学,还有一个男孩考的师大,前两个大学没有学费,还有生活费,基本不用家里花钱,师大的开销也很少,而这三个天才都曾经和李广缘的三个孩子同班级上课,那个震撼力不亚于原子弹爆炸。同样的家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别人的孩子能成精英,而自己的孩子却这样平庸呢?这给盐田的父母都留下了一个无解的思考题。当时父母们迫于生计来到了盐田,又寄托希望在儿女身上带他们离开盐田,但是离开盐田的儿女不少,能把父母带走的还真不多。
李广缘羡慕了别人两年,叨叨了别人俩年,还是要按现状尽可能的安排好孩子的发展,不过事情很快就发生了逆转,父母只能安排孩子的前几步,后面就真的无法控制了。
李乐考取了单位的委托脱产学习,到了大城市学习了两年,见识了繁华都市,也有了摆脱父母控制的机会,多年的压抑在最后时刻爆发了,李乐在大城市找了个工作,正在与原单位扯皮的时候,盐湖破产了,也就不用回原来的单位了,连委培费也不用交,李乐暗自庆幸。李爱在广州工作了一年就不干了,自己跑回了家,在家里娇惯了的她不习惯让着别人,也吃不了苦,父母只好继续养着她,找对象也很挑剔,外形、工作、性格无一不要求,陈氏发愁道:“也不看自己,这样的对象那里找?”李默讥讽李爱道:“你打个征婚广告吧,就说谁家缺少一个需要伺候的奶奶,管好吃穿住行就行!”任凭别人去说,李爱坚持道:“受罪的婚姻我宁可不要。”就随着父母从盐湖迁移到了县城。李默分到铁路单位离家也远,一年也回不了两次家。总之孩子们过来两年把父母的安排重新洗牌了。父母的算盘算是落空了,这老了能靠上谁就成了一个谜团了。平凡人的生活总是琐碎、繁杂、纠结、矛盾的,打开了乱麻麻的一团,都是拎不上台面的内容,却搅和的没有多少顺心顺利的这么过了一天又一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