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九”与其九是一个势力,还不如是一个组织,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九个人,不会有增加,也不会有减少。一般来,上代九在活着的时候就会着意寻找自己的继承人,如果有旧的九意外死去,那么其他八位就会按照惯例,选择一位适当的人选授以秘诀,成为新的一员。这九个人可能武功高强,可能权倾下,也可能富可敌国,没有人知道他们真实的身份。
华兴根据继承的记忆知道,第一代九的成立最早应该是在南北朝时期,九位年轻人各有奇才,有的是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有的是剑术无双的大侠客,有的是用兵如神的兵法家等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结束乱世,于是他们把他们当中的一员推了出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北周的贵族杨坚。
但是在华心时空,这个应该桨关陇贵族集团”西晋灭亡汉家衣冠南渡,遗留在北方的那些汉家贵族被五胡给剁了,之后北方的局势基本上就是五胡乱砍100多年,一直到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才算基本消停。
北魏建立后,首任皇帝拓跋珪把都城从内蒙古迁到了山西大同,结果拓跋鲜卑前脚刚走,草原上便出现了权力真空,柔然就崛起了,老在边境捅北魏的腚。
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在今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特别是武川镇,杨坚、李渊、拓跋、宇文等饶先祖皆出自此镇。每个军镇中都有军队、有百姓,最高军事长官自已筹备粮草,任免官员,俨然成了六个朝廷。
北魏孝文帝改革,把都城又从大同迁到了洛阳,将拓跋鲜卑上层进行了全面的汉化。虽这样有利于民族团结,但是拓跋鲜卑上层汉化之后,和下层的文化认同便断裂了。上层觉得下层没文化是蛮夷,历史上,只要汉化的少数民族,都会立刻觉得没被汉化的少数民族是蛮夷。所以,这些拓跋鲜卑的上层不管“六镇”首领建立多大军功,都认为他们是蛮夷,不让融入上层。
下层觉得同样是鲜卑人,凭什么你们在洛阳吃香喝辣,我们得在内蒙喝西北风。于是,上层和下层矛盾越来越大,结果六镇趁农民起义,也发动了叛乱,一通乱杀之后,北魏就变成了西魏和东魏,西魏和东魏又分别被权臣篡了权,变成了北周和北齐。在这一通乱杀的过程中,六镇军事长官和关陇地区的大地主们慢慢的整合到了一起。
因为鲜卑人部落模式般内斗,死的七七八八之后,国内发声的成了汉人,这种大局从民间一直衍生到政治中心,西魏的核心成员八国柱、十二大将几乎全是汉人,治国的文官体系中又以汉人为主体。不仅仅是中心如此,乃至地方几乎也都是汉人执政,整个西魏莫名其妙的就完成了一次大换血。
关陇集团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得到足够的营养并迅速成长,各族相互通婚,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家形成了复杂关系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大家族就像是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异常的团结,最终在时间的演化之下,一个胡汉一体的关陇集团诞生了。
隋朝的建立成为了关陇集团的一个巅峰,整个国家,从上层到中层均是关陇集团的人,隋朝首脑18人中15人连同皇帝均是来自关陇,六部尚书不是关陇集团的子嗣就是关陇的门生。俗话成也萧何败萧何,关陇集团是隋王朝手里的一把双刃剑,先是为杨坚披荆斩棘打下成为了隋王朝建立的基础,后来却也是导致隋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