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四,静边城内粮草告罄,无粮草供应的静边守军开始军心浮动。
一旁的桌上正摆放着来自主公安禄山三封书信,但看着信笺的日期,最近的,却也已经是二十余日之前了!面对着安禄山再信中一次比一次要严厉的语气,高秀岩此时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死守静边军城,这就是再失去朱慎后,安禄山唯一的命令了。
已经四十余岁的高秀岩,此时的他已经却已不在年轻了!他也已经看不出仅仅在数年前的博陵之战,那英勇善战的挺拔身影了!现在满脸憔悴的他,曾几何时,他就突然有预感自己会在不久后的战事中,可能要败北沙场了,甚至命不久已。三天前,突然收到粮道遭劫的消息,让他的这个预感就更加强烈了而三天后的现在,早已是剩余不多的军粮,也终于宣告用尽。刚刚失去了唯一血脉的高家,看来,在这一战中,连最后一点希望也要北彻底的抹去了!不过,为了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我即便是死,也会让郭子仪的朔方军付出巨大的代价的!高秀岩心中暗暗的发誓道。
八月初七,感到刻不容缓的高秀岩,安忠志开始向外突击试探,被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击溃。
在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态下,战事双方都打的很惨烈。而此时,高秀岩则已经开始埋怨起不分青红皂白,就赶来支援,彻底的拖跨自己粮草的安忠志。但他知道安忠志现在也是满心的悔恨,……其实,最该最痛恨的却应该是自己吧!仅仅是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却数十万大同军失去了军师朱慎的!面对现在的危机,自己又该如何呢?
八月初九,静边军城守军开始接连数次的出击,烦躁难安。
安忠志实在无法忍受战事突然逆转的事实,现在抓不住进战局节奏的他,居然连续不听自己的劝告一意孤行,决然出城挑战,结果次次败退而回。甚至在那个可怕的契丹将军李光弼的奋勇下,连安忠志也被从侧面突然冲入阵中的他挥刀砍伤了右臂!看来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胜算的我们,除了暂时退却外,根本也是无路可选了!但放弃静边天险,去死守大同,真的值得吗?
八月初十,迫于将近四十万人的粮草压力,高秀岩无奈被迫向静边军城慢慢收缩驻扎在外的十万部队,有要弃城撤军的意向。
高秀岩看着慢慢的收缩军队,心中虽然有预感大同的粮道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半路上也有了被随时伏击的可能,但现在已经无路可选了!不可能投降的自己,就只能如此了!但愿在大同不要再发生什么更加糟糕的事情了!
八月十一,郭子仪,李光弼认为时机成熟,抓住最后万人后撤静边的时间突然展开攻势,全军突袭!一方面是士气如虎的朔方军,一方面现在是因为饥饿而气力不足的静边守军,优势立断!血战七个时辰后,高秀岩战死。安忠志带领数万残部往不知已经易主的大同退去。其余叛军尽数投降。
安忠志那个笨蛋,明明叫他小心收紧剩部,能不要的部队就尽管抛弃掉好了,可是他却不信,一定坚持要把所有人带走,这妇人之仁的做法,才让郭子仪能趁势攻打,可恶啊!
没有在说什么,也没有再去抱怨,像个当初跟随着安禄山南争北战的骁将一样,拿起自从当上统帅后就再也没有拿起过的配刀,高秀岩义无返顾的迎上不断冲上前来的来敌!
骁勇就是骁勇!即便是慢慢失去了许多的侍卫的一个败军之将,高秀岩也依然能够杀的朔方军不能上前一步为止。站在城墙上,一个人,一把刀,此时的高秀岩显得是那么的悲壮!直到那个可怕的契丹将军到来为止,那时高秀岩的身边已经堆满了朔方军的尸体,而高秀岩身后的侍卫们,也已经所剩无几了。
“愿意投降吗?”李光弼此时的声音充满了冰冷的杀机,做为一个唐朝中期统帅,李光弼可也和高秀岩一样,是个身经百战,久经沙场,勇武过人的将领。
“你是契丹人!我也是。”高秀岩到是对李光弼没有过多的敌意,“契丹只有战死的勇士,却没有下跪的懦夫!”
“是条汗子!”李光弼并没有再说什么,先举起自己的刀,用契丹语向高秀岩大声挑战。而李光弼所说的儿时最熟悉的契丹语,却是高秀岩他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一生骁勇善战的安禄山部将高秀岩,战死于静边军城,享年四十一岁。
“是个合格的契丹男儿,只不过跟错了主子!”最后为高秀岩下葬的,却是李光弼,而李光弼当时就是这么评价他的!
八月十四,安忠志在大同闭门不纳下的情况下,被尾随而来的朔方军捕获,受诛当场!
跪地求饶的安忠志,死的就没有高秀岩那么令人敬佩了!
结束了,静边城一战自此终于告以段落……
是役,朔方仅凭损失不过万人,攻陷静边军城,连下大同之地!降伏敌军二十六万人,趁乱击杀敌兵三万有余,敌将高秀岩,安忠志无一幸免。此战几乎完胜克敌,最重要的意义更在于它攻克了古来穿越塞内塞外,朔方河东的战略要道静边军城!
自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避过叛军主力和主攻方向,率朔方镇军向东循黄河北岸,环绕河套,插入敌后,从侧翼突击,攻占振武军,一举攻占河东战略要塞、进入塞内河东的桥头堡静边军城,唐军乘胜收复大同,马邑,进而攻下雁门关,打通了南下河东、东下河北的战略通道。而在这一系列功勋中,最被人津津乐道,而提起的却不是主帅郭子仪,而是那一个仅仅在一月中,先是以少击多,千骑大破五万大同步卒,威震平原,随后立即又横渡杀虎口,强越参合陉,智取大同的的唐军无双智将木临风!
挟两战之威,木临风之名,遂在天下鹊起,位列名将,名显诸侯!
在大唐中兴名将录上,除去郭子仪,李光弼外的第三个武勋赫赫的名将,终于也开始展翅于北面战场,……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