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敕勒族,也叫高车,丁零,是赤狄的后代苗裔,匈奴的外甥族。部族有十二大姓氏,分别是:泣伏利氏,吐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干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袁氏,右叔沛式。
敕勒在北魏历史上一直充当的是打杂和打下手的角色,同时还深受鲜卑文化影响,所以这次六镇出现敕勒造反的现象也并不奇怪。
孝明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终于明白了李崇和元深的苦心,当即下令,赦免六镇中有罪的府户,还给他们良民身份,同时该军镇为州郡,率先拿怀朔镇作为试验据点,改为朔州。
这还不够,孝明帝还派了一个厉害的人物前去安抚六镇。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北魏著名官员,地理学家,水经注的作者。
虽然郦道元有心要完成使命,可当时六镇都反了,即便是安全去了,也是竹篮打水,根本就不能有效的贯彻朝廷下达的指令。
但郦道元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不管成不成,不去就是死罪。
郦道元这边是去了,而临淮王元深那边却又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说明了目前的想法。
元深在奏疏里指出,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六镇除了镇民和府户起义叛乱之外,许多其他民族也加入了造反的队伍,一时之间,局势难以控制,长期这样东打打,西打打,很容易分散和消耗精力,倒不如挑选一些战斗力还可以的士兵退守到恒州的各个关键地方进行边防御和边训练的策略。
此奏疏一上,孝明帝当即就答应了,毕竟保存实力要好过蛮干。
得到朝廷的回复之后,元深和李崇带着精锐部队开始退守到平城进行拱卫。
可是退守平城只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李崇和元深还要指挥大部队作战,也不能长久的龟缩在平城里待着,要为长久打算就必须选一个比较可靠的人来把守平城。
因此,李崇召集众人前来,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过程中,李崇说道:“云中者,白道之冲,贼之咽喉,若此地不全,则并、肆危矣。当留一人镇之,谁可者?”
说白了,李崇就是想让大家搞搞投票,选个能力强点的人出来。
结果在会议上,大家的呼声出奇的一致,异口同声的推荐了一个人出来。
这个人名叫费穆。
费穆,字朗兴,代郡人位于今山西忻州市代县,此人不仅性格豪爽,战斗力高,而且文化水平也很高。
或许在李崇的心中早就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一直在等着大家说出来,所以,在看到大家的推荐之后,李崇也没有反驳,直接就表奏费穆担任朔州刺史,全权负责坐镇平城的守卫工作。
虽然李崇和元深的讨逆行动受挫,影响了士气,但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在费穆在被封做朔州刺史之后,传来了一个令他非常激动的消息。
破六韩拔陵的大将卫可孤被杀!
要知道卫可孤攻打怀朔的时候,可是没少让朝廷的这帮酒囊饭袋吃苦头,如今卫可孤死了,这个消息还是很振奋人心的。
而本次斩杀卫可孤的任务,却并非朝廷部队所为,而是来自神武尖山的贺拔度拔完成的。
很难想象一个普通老百姓居然完成了朝廷都完成不了的事情。
当然,斩杀卫可孤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贺拔度拔之外,另外一个人同样功不可没。
他就是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
当时贺拔度拔联合来自武川镇的鲜卑宇文部领袖宇文肱,在短时间里,靠着一张嘴,硬是拉了一大帮乡民加入自己的镇压活动,并且在制定详细计划之后,成功的将卫可孤这个老大难的问题解决掉。
但是很可惜的是,虽然贺拔度拔完成了这个“壮举”,但在随后与破六韩拔陵的铁勒部人马作战的过程中却不幸阵亡,完成了自己短暂的历史使命。
卫可孤死了,破六韩拔陵自然就少了一条臂膀,这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可能还是记吃不记打的老毛病又犯了,李崇开始积极的在部队中提拔自己人,当时,李崇推荐国子博士祖莹担任军队的长史,以便能更好的对整个军队的动向有一个更准确的掌握。
说起这个祖莹,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但是在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他却赫赫有名。
“莹八岁,能咏诗。”
祖莹除了是个神童之外,还是一个特别刻苦和好学的人,但可惜,在军队的管理方面,祖莹却没动对脑子。
或者这么说吧,祖莹在军队打仗的过程中动了歪脑筋。
军队在打完一场仗之后,一般都要清点敌人的人头数量,可能是祖莹想让皇帝高兴一下,所以在汇报杀敌人数方面,祖莹脸不红,心不跳的谎报了一次。
本以为这种暗箱操作一般没人会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还真就有人查了。
当时临淮王元深突然兴起的查起了杀敌人数,结果查来查去就发现不对劲了。
不仅杀敌人数虚报了,而且就连军饷数目也不对!
这一下可惹急了元深了,他迅速命人展开“反腐”调查,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大蛀虫挖出来。
查来查去,自然就查到了祖莹头上。
元深深知祖莹是李崇推荐上来的,要是公然撕破脸皮把祖莹告了,那么这就相当于是在打李崇的脸。
可是不撕破脸的话,那祖莹以后肯定还得这么干,而且会越来越猖狂。
在思量再三之后,元深决定,在国难危机之时,任何的关系牵绊都比不上国家的利益,所以,元深再一次,给孝明帝送去了一份奏疏。
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能猜到,这就是一封弹劾奏疏,用来弹劾祖莹的。
孝明帝在得到元深寄来的奏疏之后,当即下令开除祖莹的官籍,然后顺带把李崇这个推荐人也拉上,也来了个削官削爵。
这一回,李崇算是彻底的和讨逆行动说拜拜了。
至此,讨逆部队的军政大权全都落到了临淮王元深手上。
虽然元深得到了大权,但是他心里很清楚,依照现在自己麾下的部队实力,想要和破六韩拔陵硬拼的话,基本上没有胜算。
如果再向朝廷要兵的话,朝廷肯定也拿不出来。
又想打胜仗,又要考虑朝廷的难处,元深也觉得这个征讨都督实在是难当。
依照目前的情况看来,基本上只有外援帮助,或许还有些胜算。
可是,如今狼烟四起的北魏,到处都是造反的势力,曾经北魏最贴心跟班小弟敕勒也叛变了,又怎么可能会有其他的外援来帮忙呢?
但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北魏在这个危机时刻,不仅可以得道外援,而且还是一支实力强劲的外援部队。
这就是北魏的敌人柔然。
可能连孝明帝也没有想到,在北魏捉襟见肘之际,曾经那个被自己追着跑的柔然,居然来谈合作了。
当时柔然的可汗郁久闾阿那瓌在听闻北魏京北六镇兴起破六韩拔陵的起义之后,决定要拿这事和北魏政府谈谈条件。
郁久闾阿那瓌亲自带着使者来洛阳找孝明帝,希望能够帮北魏讨平破六韩拔陵的起义。
本着怀疑的态度,孝明帝起初对柔然前来协助征讨的诚意并不满意,毕竟,光凭嘴说,没人相信你柔然到底是不是真心来讨敌的,谁又知道柔然这次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可是,如果没有柔然这支实力强劲的部队参与征讨的话,就凭朝廷那帮战斗素质堪忧的部队去讨伐,这得打到猴年马月去。
所以,在利弊的权衡之下,孝明帝决定不看疗程,看效果。
他准许了柔然参与征讨行动,并责令柔然即刻奔赴京北六镇,与破六韩拔陵的部队展开交战。
郁久闾阿那瓌当然明白孝明帝的心思,所以,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带着部队出发了。
当时郁久闾阿那瓌的柔然部队有十多万人,而且战斗水平还挺高,从武川镇一直到沃野镇,基本上郁久闾阿那瓌的部队就没有败过,打的破六韩拔陵的部队是节节败退。
朝廷一看柔然还真给办事,心里也听高兴,当即下令,打赏一下柔然。
朝廷派出自己最牛的外交部长牒云具仁赶赴六镇,去犒赏郁久闾阿那瓌的柔然部众。
巧的是,这是牒云具仁第二次去见郁久闾阿那瓌,头一次还是郁久闾阿那瓌投奔北魏时候,当时郁久闾阿那瓌还是一个被四处追着跑的人,而如今牒云具仁再去出使柔然,郁久闾阿那瓌已经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当时,牒云具仁带了很多杂货去犒赏柔然,倒不是说北魏不想给柔然好东西,而是目前国内动乱四起,加上囊中羞涩,只好东拼西凑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柔然送去“解解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