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紧接着,小六子便将他一脚踹翻在地,而后伸手在他怀中一顿摸索,终于摸出了一张凭由和一袋子铜钱。

钱袋放在手上掂量了一下,小六子摇摇头,示意里面没多少钱。

赵国栋接过凭由,看到上首写着的“苏州”、“费廉”两处字样后,没继续多看,评价道:“看来你这厮的话还有几分可信!”

小六子也附和道:“二当家说得对,这点钱,如果再没人接济,他到不了东京城就得饿死!”

赵国栋又问:“那你去东京是去作甚么?”

“小生族中有一姊,早年嫁往东京,姊之夫婿与太学博士有旧,来信言称可举荐一人前往太学读书。族中经过商议,便选了小生前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不过那时候的太学还不是后世的学校,更像是个祭祀的场所,除了祭祀外,还会进行一些诸如举行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之类的活动。甚至在国家打了胜仗后,还会到这里“献俘”、“告功”。

后世国学家刘师培对此解释道:“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西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直到这时候起,太学才真正成为了一座学校。

东汉时,光武帝又在雒阳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及至后来的魏晋、隋唐,均在首都设立太学。

而到了宋朝,最初并无太学,仅设立国子监,国子监招收的学生名额甚少,而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完全起不到简拔人才的作用。

直到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才开始在东京锡庆院兴办了大学,隶属国子监,招收内舍生两百人,同时扩大招生范围,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都可以招收。

神宗时,又扩建太学,设立了八十斋。所谓斋,可以理解为现代学校的“班”,每斋三十人,也就是说学生名额达到了两千四百人。学生们分斋学习,每斋有屋五间,另有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之处。斋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

另外,神宗还重订了太学条制,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并推行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即将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

按照规定,入学新生先进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

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授予官职,称为“释褐授官”,意思是脱下代表平民的短褐,换上官员的官袍,其名字来源于隋唐时期的释褐试制度。

而成绩为一优一平者,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

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只有私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考学生。

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最初,只有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自熙宁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也就是说,学生入了太学后,食宿是免费的。

至现任皇帝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

如此一来,这个叫费廉的儒生,去太学就不仅仅是求学,而且还有求官的意图。

赵国栋点了点头,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又在头脑中回忆了下地图,在脑中的地图上标注了苏州、莱芜、开封三个位置后,顿觉不对。

于是他质问道:“你说你要去东京,可是去东京根本不须要经过莱芜!莫说是来莱芜要盘缠,你从苏州到东京的距离和到莱芜的距离一样!

你……如何解释!”

可能有的人不太喜欢看里贴的史料,更喜欢看剧情。所以我尽量在有贴资料的章节里,额外多写一部分剧情的文字,算是补偿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