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业了三日的“良辛米铺”又开张了,还是每日一千石粮食,价格已经调整到五贯每石,不限个人购买的数量。
这些时日,辛无病派去统计购买粮食的人都已经认熟了那些大户派来的人,几乎不用跟着就知道是哪家米铺和粮商派人来买的。
连续七八日,“良辛米铺”未调整粮价,都保持在五贯每石,每日不过两个时辰,每个店铺的一千石粮食都会售完,所以上午之时,其他米铺几乎都没有生意,只有下午才会有一些上午没抢到“良辛米店”特价粮食的人去零散的买一些。
算算日子,开封府的赈灾粮食还有一两日就能出发,当时辛无病向祖父交代过,粮食要趁夜送到东平府。
辛无病了解到,周边几个州府的粮食也都被东平府各大粮商购买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现在东平府的粮商手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
现在辛礼已经把辛氏家族的大部分存粮都给辛无病运了过来,合计是八万石,除了留下了两万石施粥外,其余六万石全部卖了出去,得钱四十一万贯,除六万贯辛无病让人带回族中,剩下的三十五万贯,辛无病暂时留在手中。
跟着辛无病的张氏兄弟和李原等人,都对这个小官人佩服得不得了,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就这短短的十几天,辛无病就赚了如此多钱,这简直不敢想象。
只有辛无病知道,这好戏才刚刚开始。
看到“良辛米铺”终于又关张,东平府的米粮商人才松了口气,这些时日,他们都没睡过好觉,突然冒出来的这家“良辛米铺”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任意降价,每日还限量供应,如果不是米商都团结,组织起来把“良辛米铺”的粮食大部分都收完了的话,这东平府的粮价可能还会掉下一大截。
第二天,等待东平府米粮商人的并不是好消息,因为开封府的十万石赈灾粮已经运到官仓,当日就开始放粮了。
这对所有米粮商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每家粮商少的囤积了数万石,多的囤积了十几,甚至二十几万石粮食,购粮的资金很多人都是以店铺为抵押借的“行钱”(高利贷),大部分人都想趁着这次水患捞一把。
官仓放粮都是以受灾之前的物价水平,每石三贯出售,这跟宋金时期的时估制度有关,也就是当时的物价反馈制度,官府会按月和季度统计一个地区的平均物价,如某地出现哄抬物价的情况,官府一方面会用税收作为调剂,另方面,会调集其他地区的商贾运入上涨的商品,平抑物价。
整个宋金时期,几乎都采用的是这种市场化的手段,战时管控除外。
这些米商大多是有一些基层官员的背景,高级一点的官员大多介入的是利润更高的盐、茶、米、醋,矾、香料等专卖行业,因此辛无病这次没有触及东平府高级官员的利益,他反而还起了平抑物价的作用,东平府尹对此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这还是辛赞的孙子。
既然开封府的赈灾粮是已经到了,济南府的二十万石也在路上,很快,整个东平府的粮价直线下降到了三贯每石的水平,大部分高价收购粮食的粮商已经把粮食砸在手里。
此时,辛衙内又开始下一步计划了。
这次还是阳谷县西门粮店。
西门喜见到辛无病上门,顿时皱起了眉头,他不是傻子,已经打听到这位辛衙内的情况,此时见他上门,定然没有好事。
“西门大官人,生意可好呀。”辛无病微笑着拱手道。
“托小官人的福,尚好。”西门喜一脸哭笑不得的表情,对辛无病一揖,说道。
“刚才我在贵店外站了半个时辰,似乎没见西门官人家有客上门,哎呀,我算算,前几日,西门大官人到我‘良辛米铺’买了多少粮食,嗯……应该有四千石吧,这可是两万六千贯钱呀,真没想到,西门大官人家还如此殷实,啧啧啧……”辛无病讽刺道。
“你……衙内似乎欺人太甚了!”西门喜指着辛无病,恨声说道。
“我欺人太甚?西门喜,东平府遭水患,你哄抬粮价,利欲熏心,还好意思说我欺人太甚!你去看看城外那些饥民,如若遇到民变,我保证,你西门家的人一个活口都不会留下,到了此时你还不思悔改,我告诉你,从明日起,我从济南、登州又有十几万石粮食运到此地,我还就只买两贯一石,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撑到几时。”辛无病对西门喜喝道。
“你……”西门喜此时已经是无语,只见他抬手指着辛无病,手臂都在发抖。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