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之中设置太医院,专管医者的教育和考核,太医院的大夫分五个级别,第一等叫“大夫”,一般为八人,为五品以上,第二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为七品;第三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四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五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现代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民间的医学教育主要为世医之家或师徒间传授,以医疗技术精湛水平将医者分为大医、上医、中医、下医。百姓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尊称为大医。在治疗疾病时其治愈率可达90%的医者称为上医。而能称的上中医的大夫的技术水平不如上医精良,但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70%的治愈率。下医的治愈率则要求达到60%。可见这个时代对医者的要求之严。
还有许多为官之人、清流学者、江湖人士和有身份的人也学医,平时也会行医救人,对他们的称呼则主要以他们本身的官职或身份为名。
从医要求严格,学医者人数不多,治病救人是大功德,为了表示对医者的尊敬,东秦国南边的百姓都尊称医者为“郎中”或“大(dai)夫”,北边则统一尊称“大(dai)夫”,而对太医院的“大夫”,则直接称呼为“大人”。
李大夫全名叫李益生,医术在中医和大医之间,仁医堂还有一位坐堂医孙达文大夫,是大医的水平,而两个伙计张勇和李明山则是学徒,李明山确实是李大夫的侄子。
仁医堂是由世医之家李家经营的,李家几代行医,学医子孙颇多,因此在东秦国各地都有开设医堂。李益生和李明山就是李家人,不过是旁支庶子了,要不然也不会只管一个小镇上的医堂。
韩子诺想从医,就必须先成为学徒。可她现在只是个负责打杂的,要怎么成为学徒呢?她总不能把她会医的事情暴露出来吧?要么表现自己在学医上的天赋?可连学徒都不是,想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啊!最后,韩子诺觉得还是直接说比较实际。
韩子诺找着李大夫,问他:“李大夫,要成为仁医堂的学徒,有什么要求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