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官僚们并非是不愿意浪费精力在复通运河上,因为这样的工程必然意味着大量贪污腐败的机会。

但是这种好处比起两淮盐商们给的好处则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富可敌国的两淮盐商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好不容易败落下去的竞争对手起死回生。

征收则色,省了朝廷的事情,省了官僚的事情,也省了两淮盐商的事情。

但却还哭了山东的灶户们。

在穷苦的乡下,不要说是白银,就连成贯的铜钱都是很难见到的,为了应付朝廷的折色税收,灶户们只能贱卖自己生产的各种农产品,包括不再畅销的盐。

正如甘一骥《盐河议》指出:“成化以后,海沧等……十一场灶丁改征折银,每引七分五厘,共征六千余两。舍其所产,征其所乏,而灶丁渐累渐逃,愈逃愈累,无复更生之望。”

朝廷也没有把事情做绝,在山东一地,灶户们上缴完应付公事的折色银子,就可以自己售卖食盐。

当然这个自己售卖食盐是只允许在本府售卖,不允许越境的。

这个政策被称之为民产民销。

看起来似乎是给了灶户们极大的优待,实际上却是口惠而实不至。

就拿距离济南府最近的阳信县盐场来说吧,三百里地,一路上连吃带喂,再算上雇佣马夫、牛夫的薪水。

每斤盐光运费就将近一文。

听那个去当了盐丁头子的杨弘毅说,光是滨乐的仓库里面,就堆着大约三十万斤盐,里面历史最悠久的,大约是成化年间生产的。

所以,别看长芦、两淮的盐场里面一粒儿盐都没有;但是山东的盐场里面则有的是盐。

只不过运费太高,卖不出去罢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