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第四步:发出铃声狗儿不分泌唾液看明白了以后,开始发出铃声递上食物,反复几遍以后,奇异的现象出现了,狗儿慢慢变得的只要听到铃声就开始流出唾液。该实验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1 中性刺激(条件反射):它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即铃声。

2 无条件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反应(本能),即出现了的食物(肉)。

3 无条件反射:对于无条件刺激作出的反应,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即狗儿见到肉分泌唾液的反应。

4 条件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被铃声刺激)而开始发生的反应(流口水),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

结果: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肉)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实验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总算完成了,大家虽然累得不行,但是因为实验太有乐趣,个个都有点余兴未尽的味道。生命太奥妙了,在狗身上做一个实验竟然存在着那么多深奥的道理,太有意思了。

实验完成以后,周老师满面笑容的走上讲台大声的问道:“这实验好玩不好玩?”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道:“好玩!”周老师又问:“还想不想做这个实验啊?”张小勇不等别人回答,没有举手就第一个站起来回答:“还想做!”周老师当仁不让的回道:“去你的吧!再做你负责买狗啊?”众人止不住的哄堂大笑,大家被周老师的超级幽默感染的不行了,一个个笑的前仰后合,不亦乐乎。

待大家笑的差不多了,周老师一个急转弯面部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用平时讲课的口吻开始提问。

周老师对着全班同学问道:“当一上来张小勇把食物放入狗的嘴里,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异口同声的答道:“唾液!”

周老师又问:“当狗儿第一次听到铃声,大家看到了什么?”大家交头接耳不知怎么回答是好。周老师指着张小勇说道:“你站起来回答,你看到了什么?”

张小勇站起来以后,认真的答道:“除了看到狗儿摇头摆尾,别的什么也没看到。”周老师说道:“我让你看狗来了?你想想还看到了什么?”张小勇抓耳挠腮的闷迟了半天还是想不起能看到了什么。

周老师看到张小勇已经没辙了,又有点提醒的问道:“你看到唾液了吗?”张小勇自信的答道:“没有啊?”周老师立即说道:“没有看到唾液,并不能说明什么也没有看到,你看到没有唾液流出实际上你就是看到了狗的反应,科学是一个严谨的东西,严密仔细的观察是大家最基本的基本功。大家为什么只看到了流出了唾液,而对那个没有唾液流出的现象视而不见呢?这说明大家以平时的惯性思维观察问题,对待科学的问题还是处于麻木的状态,其实这不是同学们的错,科学素质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就周老师这几句话,大家知道了自己和周老师的差距,大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人的深度,看来这辈子是白活了,怎么就对那个“没有唾液流出”视而不见呢?

周老师看到自己的启发已经刺激到了大家的灵魂深处,知道提高人的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让人一口吃成个胖子,还需一个慢慢消化的过程。为了节约时间,周老师停止了课堂提问。

就听周老师简洁明了,条理分明的讲道:“第一步,当狗儿看到肉的时候,马上有唾液流出,这就是先天就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步,当狗儿听到铃声以后,只是摇头摆尾,没有唾液流出,这说明条件反射还没有建立,所以它不会流出唾液。第三步,在给狗儿进食以前,发出与上一步相同的铃声,狗儿虽然对铃声没有反应,但是当看到肉以后,狗儿就不由自主的流出了唾液。经过反复摇铃以后马上让狗儿看到肉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正在给狗儿建立条件反射。第四步,经过上边的反复“听到铃声递上肉,听到铃声递上肉”加强记忆,直到听到铃声不递上肉,狗儿就流唾液,这说明狗儿已经建立了条件反射。”

听到此处,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啊”了一声,啊,条件反射原来是这样建立的,太神奇了,太奥妙了。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有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说,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由此可知条件反射建立的越多智慧就可发达。

人们常说的那个“吃一堑长一智”与,与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否有关?“不吃亏不长见识”,是否与条件反射有关?人们在和别人交谈时,会不由自主的点头,这实际上是一个调节反射,通过点头告知对方“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可以让对方很舒服的交流。

心理活动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复杂的活动,原来人们对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物基础束手无策,自打巴浦洛夫的通过狗实验揭开了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以后,人类找到了一个打开心理活动的钥匙。

巴浦洛夫的狗实验解释和说明许多人类行为,包括恐怖症从何而来,你为什么不喜欢某种食物,什么是你情绪的来源,广告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为何在面试或考试前你会感到焦虑,是什么引起你的**……而由实验得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也被应用于生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早的时候有一个普遍困扰全世界牧场主的问题,那就是狼和土狼等食肉动物经常会捕食他们的家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进行了一项无须杀死大自然界的食肉动物,而是通过巴浦洛夫条件反射技术解决狼和土狼扑杀羊的研究。首先向狼和土狼提供含有少量氯化锉的羊肉(非条件刺激),这种化学物质摄入体内后可以使动物感到不适。这些动物吃了羊肉以后,它们便感到恶心,并开始呕吐(非条件反应)。待痊愈以后,把这些饥饿的食肉动物与活羊(身上已经撒了氯化锉)放入同一围栏中。狼和土狼起初攻击羊群(条件刺激),但它们一闻到猎物身上的氯化锉味道以后便停止攻击,并尽可能地远离羊群。当围栏的门被打开时,这些狼和土狼竟然迅速的逃了出去,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条件反应)!丢尽了狼们的脸面。根据这项研究和其他相关的研究,现在牧场里普遍采取这个方法,即使用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使狼和土狼远离牧群。虽然生命的奥秘无限,但是科学的魅力也是闪光异彩琳琅炫目,让人目不暇接,科学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万能钥匙,随着科学的发展,一定能让那奥秘无穷的未知世界一个个迎刃而解。

黄河医学院一九七七级那届医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科学培养以后,他们正在悄无声息的成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学家,为解决老百姓的疾苦而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那是后话。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