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来到地球,是在我十六岁的那年。十岁那年的事情,似乎在瞬间就离我远去。又是一个六年。
在这期间,托这里曾经是科学研究基地的福,我接触到了,并由此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毫不自大的说,我的智力水平,也的确算得上是超出常人的那种。因此,那时我已经算是学有所成了。而那时,我也渐渐开始不甘于寂寞。我终究还是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已经沉寂了下来的地方。
人类的天性之一:热爱喧嚣的环境。没有对错。只是生物特有的天性罢了。
总而言之,我来到了地球。
我的到来,在当时的联合体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当时的媒体,以诸如“火星之子返回旧地--他带来了什么?”这样的标题吸引眼球,进行了一番相当的炒作。本来已经随着时间埋没的工程与那场事故,又一次被挖掘了出来,放在世人眼前。那段时间,我不停地应付采访的记者与其他慕名而来的访客,以至于心力交瘁。我开始远离人群,尽力寻找一个能够让我完全独居的地方。
细细想想,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一个出生就在只有几十人的小地方,居住了十六年的人,如何能应对这样的环境?
那时,我焦头烂额,欲寻静处而不可得。我一度恐惧人群,不敢在白天与前夜出门,躲在郊区的小屋里瑟瑟发抖。我颤抖着瑟缩在墙边,依靠清水和泡面度日。直到这阵风波消失在时代的浪潮里,我才终于获得了自由。
逃避对自己不利的环境,这也是人类,乃至是生物们延续生存的方式。没有对错,只是阐述现象而已。
现在,我已经明白了。人类的进化,并不是克服了那些多余的感情,就可以实现的。像逃跑这样的天性,来源于什么?
没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他们性能低下的肉体凡胎。假使他们的身体能够不受到自然界如此之多的限制,他们就能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
没错。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质行为,在当下的时代中,也是一种小小的瑕疵。但是,这并不是能够克服的。即使是意志最坚强的人,也不行。
生物终究是生物,它们无法摆脱作为这一形态的注定之扰。
所以,我才要制造出现在的这样一副身躯。现存的生物不论多么完美,也不是宇宙中最为合理,最为强大的物种。他们终究会遇见他们的瓶颈,打破不了这个注定的“限制器”。超越人类、超越思想、超越生物的界限。
茫茫宇宙最后的存在,就是我的姿态。
说了这么多,我似乎又给扯远了。的确,现在我的目的在于“讲一个故事”。然而,我却执着于向你们宣传我的那些思想。对,这也是一种缺陷。在同时执行两件不同的事情时,我依旧喜欢将重心倾斜到对我更加重要的那件事上。关于这种问题,我会设法将其解决。只要有缺陷,就应当克服,能够克服,就要尽力加以解决。
言归正传。在风波渐渐平息之后,我才敢渐渐冒出头来,在公众场所出现,在人山人海的街道上穿行。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只是因为好奇心与年轻人闯荡世界的特有心态,才会选择来到地球。我在世界各地周游,探寻着未知天地的奥秘。那时,时空传送门这种技术,还仅仅停留在人们的图纸之上。我用来达成目标的,是一些必要的,简易的交通工具,以及我的双腿。
那时,地球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遥远而神秘的。我头一次亲眼在电视和照片以外的地方,看到比火星微弱的绿豆庞大、明亮得多的太阳;我亲眼见到高楼大厦,山川河流,以及无数品种的不同生物。我踩在坚实的路面上,感受着它与火星的红色沙土丝毫不同的感觉。我在大江大河边行走,感受着湿润的新鲜气息。
啊,人类已知的,唯一一颗存在着生命的星球,比起她的其他姐妹而言,是如此的鲜艳、美丽、特别!
我感慨星球的魅力,我感慨多样的生命。那时,我并未想得那么长远。我并不在意什么“生物天生的缺陷”,我只是感慨大自然是如此鬼斧神工。任何生命,哪怕只是一只单细胞生物,它看似简单而粗劣的结构,都蕴藏着人类永远无法仿制的精密。
直到那时,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认识到了,生物圈三号里的那些科学家的计划,是有多么的狂妄自大,不切实际。那时我的观点,与现在迥然不同。那时的我是如何思考的呢?请允许我在此我引用一下我当时一些幼稚的日记。各位如果只对其符之一笑,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生命,多么伟大的神迹?有什么东西,能够自以为是地想着制造她,甚至是想着如何超越她呢?这些人,甚至连自己并没有超越‘生命’的范畴。对于大自然而言,人类是过于渺小了。”
很显然,那时我充满了藐视人类本身的思想。那简直和某些吃饱饭后撑着没事干的中二少年如出一辙。我几乎是完全否定了人类发展史上所有伟大荣光的成就,忽视了人类对自然那些不可逆转的巨大影响。当然,任何思想的本身没有对错。但对于一个人应有的“理性”而言,这就是大错特错了。
完全否定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将一切造物的奇迹归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藐视人类所有的成果,这是我在多年发展之中,走的第一条弯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纠正每一条错误的道路,往往需要付出整整一代人,乃至更多人的努力。他们将为了这条错误的道路付出无尽的精力、血汗、青春,甚至是自己的性命。
但我不一样。我只是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摆脱了这一错误的观点。不要好奇,不要惊讶。我并不是因为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认知道路。所谓的改变,是因为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我翻阅了大量资料,见到了那些堪比奇迹的工程后,我的态度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