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之后,队伍来到京城西郊,朱由检站在一处凉亭边,目送徐光启他们的车队渐渐走远。
走在车边的徐光启也不住的回头看皇帝的身影,几里地过去,皇帝依然站在那里不动,徐光启见此情景,知道皇帝对石油的期望很大,他在心里默默的下决心,陛下如此厚爱老夫,老夫也为了石油拼它一把。
在走之前,皇帝告诉他,锦衣卫的队伍里有专门送信的人,要徐光启每天写一个简单工作日志,然后让锦衣卫的人每天送一次,直到徐光启把石油前期工作完成,再跟着他一起回京。
这就等于说,徐光启关于打石油钻井的事情,整个都在皇帝的监督下完成,皇帝如此重视的工作,假如出了纰漏,只怕自己也担待不起啊。
出京之后,徐光启一行餐风露宿,一路朝着陕西进发,京城一带的平原地区倒还好说,路平道直,外加都是官道,走起来很顺畅。
可是一进入太行山之后,可就不好走了,加上拖斗的宽度有两米多,几乎占了整个官道路面,并且上坡下坡太多,经常由于一个陡坡,前拉后拽的走半天才能过去,其辛苦程度无以言表。
这一日,前方又遇陡坡,徐光启已经见怪不怪了,他连忙叫人把所有大车的马匹全部集中,然后赶到拖挂的前方,用十七八匹马一起拉拽拖挂,至于赶路的人也不能闲着,全都跟马匹一起使劲,往坡顶拉拽拖挂。
七七八八折腾下来,半天基本过去了,现在又接近傍晚,人困马乏的队伍已无法前行。徐光启站在坡顶的一处雪地上,对歇息的人说道;“天色已晚,就在此处埋锅造饭,锦衣卫四处预警,今夜就地休息。”
徐光启此话一出,赶路的人都欢呼起来,刚才拉拽拖挂,确实把他们累坏了,都不想往前走了,徐光启这个命令一出,自然高兴。
他们可以欢呼,可徐光启却愁上眉梢,经过七八天的赶路,平均下来,每天只走了二十多里路,按照这样的速度,不知那一天才能到高奴。
过了一阵,徐光启坐在了刚搭好小帐篷里,用碳素笔给皇帝写工作日志“陛下,臣今日赶路大约十七里地,主要山高路陡,下午时分,用了两个时辰才过了一道陡坡,现臣已驻扎在陡坡之顶,准备夜宿此地,特此禀告陛下。”
由于只是走路,没有什么可多说的,徐光启简单讲了一下情况,就把写好的日志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然后叫来锦衣卫,让他骑马连夜就往京城而去。
接到日志的锦衣卫对此早已熟知,也不多话,拿了日志往怀里一揣,翻身上马,朝着京城一路飞奔而去。
第三天的早晨,锦衣卫一身露水的进了京城,半个时辰之后,他站在了乾清宫的正殿里“陛下!徐大人的日志!”
朱由检一招手,有太监把日志转送到他手中,朱由检打开一看,比徐光启还郁闷“太慢了!唉……现在的路太烂了,难道以前朝廷都不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都是后世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怎么大明对此就没一点概念,朱由检抱怨的同时,忽然灵光一闪,既然要救灾,难道不能利用修路救灾?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