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虚实。太极拳术,一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吴鉴泉师从杨露禅,自然要遵从杨露禅之意,但对双重之病甚是明了。其之子吴公藻拳论:“双重者。无虚实之谓也。双重之病。有单方,与双方及两手两足之分。经云。偏沈则随。双重则滞。又云,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用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故双重之病。最难自悟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能融会贯通焉。脚踏车之所以能行动弯转自如者。均力学也。人坐於车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视之。身随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顾盼,以手辅助之。其轮盘置於车之中心。两足踏於脚磴之上。一踏一提。则轮齿绞练而带动前进矣。若使两足同时用力踏之。则车即行停止前进。此盖双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对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则谓之滞。此即双方之双重也。若我或彼。各顺其势,不以力抵抗。而顺对方来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进。然须不丢不顶。则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拟攻对方之侧面。使其倒地。若以两手直接推之。而对方气力强大。不可挫其锋。须以虚实之法。双手抚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时我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之两手作交之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形。则彼可侧斜而倒。因彼同时不能上下相顾。而失利也。此即吾发劲偏沉所致也。学者悟一而知十。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助也。
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呼之。吸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缓之。急之。此种混合之劲。乃是鼓荡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乃生鼓荡之劲。由心气贯串。阴阳变化而来。如飓风骇浪。云行水流。如鸷飞鱼跃。兔起鹘落。载沉载浮。忽隐忽现。”
以上杨、武、吴三氏太极拳,均批评了太极拳的双重之病,虽然没有点名指出陈氏太极拳,但已经不需要点名,天下人就知道在说谁了。
尤其是吴公藻的拳论,用双脚骑车的比喻把双重之病做了透彻的分析,大家一看就明白。
并且不单是太极拳方面,形意拳的李洛能、郭云深也在批评陈氏太极拳,即其拳论中所说的练拳三害之一的挺胸拔腹。这习练形意拳的,从来就没有挺胸拔腹之像,天下间的拳术,也只有这陈氏太极拳才有挺胸拔腹之像,所以这李洛能、郭云深在说谁,大家也是不言自明。但是二人习练的是形意拳,形意拳天生就是单重,所以其不能批评到形意拳之外的单双重之上,只能以批评挺胸拔腹间接批评陈氏太极拳,因为这挺胸拔腹是与单双重有直接关系的。
这其中表现最为激烈的,就是人称天下第一拳的孙禄堂!
这太极拳从杨露禅、武禹襄开始,就已经改变为单重了,而孙禄堂学习太极拳师从武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郝为真,所以这孙禄堂习练的本身就是单重太极拳。
在杨露禅、武禹襄、吴鉴泉均不敢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的情况下,陈氏太极拳在错误的路线上越走越远,但影响却越来越大,这不能不让孙禄堂担心。孙禄堂是一个走南闯北的人物,并且与陈氏太极拳几无瓜葛了,其胆略与魄力使得他要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
孙禄堂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的方式,就是创立孙氏太极拳!
他公开声称孙氏太极拳融合、借鉴形意拳与八卦掌之精髓,就是在公开反对陈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借鉴形意拳与八卦掌的什么了?
借鉴了形意拳的单重与八卦掌的圆研!
形意拳的单重自不必说,八卦掌的圆研,亦只能在单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圆研,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双重只有上半身能够旋转,是不可能完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
孙禄堂把形意拳的单重与八卦掌的圆研公开纳入太极拳,就是在向世人宣称,最先进的太极拳是单重拳!
孙禄堂以自己走南闯北、未尝败绩、举世公认、天下第一的武学实践,向世人明确宣示了最先进的太极拳功夫!
其实这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并无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所以,孙禄堂先生创立孙氏太极拳,并非为自己私利名声,而是出头为整个太极拳界说话代言,为了结束太极拳的错误,从而能够向更高层次发展!
(注:历史资料、前辈大师的所写,一直就摆在那里,但不懂内家功夫者是无法看出其中玄机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