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席间肃王对董海川道:“以后你即为我府上宾,将你的武艺传授给他人。我等已经了解杨露禅之绵拳,你可将你之功夫告诉我等”

那董海川道:“我与杨师傅之功夫,本属一脉相承,均为先天一气,阴阳转换为精气神之能量,驱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内研外圆,无内无外,一气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而成。杨师傅之功夫为抱一守中,我则游身绕进,不过是外形动作不同而已,习练到极致之处,均能空灵圆活,则更无分别了。”

肃王又问道:“我等看你二人,无蓄力发力之形,身柔如棉,却如何发出震动堂柱之力?”

董海川道:“此拳之劲力,虽亦由肌肉所蓄发,但已改肌肉紧张收缩之功,代之以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势,故无形无式,无棱五角,又无需能量蓄发之空间距离,所以仅从外表看来,是松柔的,但内里却是极刚强的”

众人似懂非懂,均称赞二人之绝技!

自此,杨、董二人在京师武林中齐名。但二人却各自不服,于是又有数次切磋,但结果总是平分秋色。

那武禹襄得知杨露禅与董海川之战,特意进京问杨露禅心得,那杨露禅道:“如果我以陈氏太极拳战董海川,则败矣!经过这多次与高手切磋,我已确定这陈氏太极拳得必改,否则不能与天下武学共进!”

武禹襄亦然,道:“我等不能改变师父之拳,只能自立门户了!你我也不必声张,只需再往下传拳时,改为单重即可”

杨露禅点头称是:“那你我就各自传承太极拳吧。这太极拳乃我民族之瑰宝,不可断绝,亦不可不进步。你我需抛弃门派之见,把太极功夫传承、发展下去,就是功德无量了”

自此,杨露禅以端王府家人开始传太极拳,广收门徒。而武禹襄则与杨露禅遥相呼应,在家乡传拳。二人均以单重之势重新编排太极拳套路,以供后人习练。

你道这二人均不想声张,只是暗地里改陈氏太极拳为单重拳,却为何被后人视为开山立派之人?

道理简单,其二人均不敢自称开山祖师,但是其弟子门徒却知道所得之拳与陈氏太极拳不同,且以陈家沟没有什么渊源、情感,便无所顾忌,对外自称所练为杨氏、武氏太极拳。

诸位看官,你道这杨氏、武氏,乃至于以后的吴氏、孙氏太极拳有何不同?

我早已向大家说明,这内家拳内里五行功夫同属一脉相承,只是外形动作与技击方式各自不同罢了,所以这内家拳,切不可从外形动作去看分别。

那么从何处看分别?

从人看分别!

你比如说那杨露禅,身材如平常人,性格刚烈;而那武禹襄则身材高大,性格恬静。所以说从身材来说,杨露禅练拳发力,定要像平常人那样直发,以打对手;而武禹襄因身材高大则要向下发力才能打到对手,所以所成之功夫则有区别。从性格来说,杨露禅刚烈,则关注于主动打击,武禹襄恬淡,则关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后发制人,这就又决定了二人功夫之不同。

以上仅仅是从身材、性格方面谈每个人习练拳之不同,其实在功夫上身之后,每个人之功夫则是深深铭刻上了其人之全部品性,拳如其人。

再经过代代相传,每传承过一代人,此人即根据自身特点改变一点,久而久之,即使是同一个人传承下来之拳,几代之后,也大不相同了。但其不同之处极少,仅在外形动作而已,本质上都是亲兄弟。

只有功有所成,拳由所悟,才能敢于改变,才能成就其为大师。否则,按部就班、亦步亦趋者,常人也,不会对武学发展做出贡献!

(注:不可以外形动作、门派去区别各种太极拳,而是要习练出五行功夫,得五行功夫后,无形无式,何来外形动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