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屯通往青山乡的路段是一条黄土路,上面连砂石都没有,一道道车辙印深深的刻在土路上,就如同老年人脸上的皱纹,清晰而紧凑。
这条路在晴日的时候,路面坚硬得像条石头,但遇到下雨天,稀碎的又如同烂泥,假如有人这个期间穿着鞋子走在上面,脚倒是可以拔出来,鞋子你就留下当做纪念品吧。
所以,一般下雨天村里人除非下地干活,不然是不会走这条路的,即使要走,也是挽着裤脚,光着脚走,至于脚脏不脏的问题,对于常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这都不算啥。
土路的两旁是一片片的苞米地,刚刚一尺多高的苞米杆子在清风的推动下随风摇曳,形成一道道绿色的波浪,让人看了感觉心旷神怡。
这时,从青山屯里驶出一辆驴车沿着这条黄土路慢悠悠的行驶着,前面拉车是的一头灰色的小毛驴,身上套着搭腰、肚带等一些物件,后面一辆双轮的木头板车在它的牵引下“嘎吱、嘎吱”的向前转动。
板车左侧位置耷腿坐着一个黑瘦精壮的汉子,炙热的阳光晒得他脸上都冒了油,在阳光的反射下油光锃亮,像极了地底下出涌出来的石油。
他手里举着一个长鞭,随时准备着在前面那头倔驴以停步罢工来表达它那毛驴永不为奴的行为之前,给其甩上一鞭,让它知道谁是掌握它命运的主人。
汉子后面坐着两名女人,她们都盘坐板车中间,一只手扶着两侧的隔板。
其中一名女人穿着花格长?布衫,下身穿着一条黑色健美裤,两腿熟练的交叉盘在一起,手中却用一个圆形的草帽遮挡在头顶,嘴里还不停的念叨道:“这太阳也太毒了,这才六月,要是过两月咋整,我都不敢再出门了。”
而另一名女人,背对草帽女人盘坐着,她没心思听着那女人磨叨,身体随着驴车的行驶而产生的颠簸左右晃动,看着不断晃动着向后倒退的苞米地,再看看明显没有出走屯子多远的黄土路,她眼睛有些失神。
太阳光不会因为她的失神就会放过她,同样炙热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与身体,她的脸上流淌着一滴滴汗珠顺着她的脖子流进她的衣襟里,形成一块块的由汗水规划出来的新地图。
其实太阳不知道,它所散发的阳光足够火热,却抵不过这名女人内心的焦火。
她咽了咽唾沫,转过头对着草帽女人说道:“翠花妹子,不然,我还是下车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能到乡里啊。”
这一句翠花妹子,草帽女人与赶车汉子的身份呼之欲出。
一位是青山屯村长夫人庞翠花,另一位自然就是村长大人,王大明。
而这位嫌驴车走的慢的人是谁呢?
她就是本部小说的主人公,石头同学的老娘——张素云。
由于,石头一直称呼其老娘,所以,小说里也同样是用老娘来代替人名。
说是老娘,其实老娘并不老,今年才四十二岁,为什么叫老娘呢,好好的娘不叫,非带上一个老字呢?
这就要从东北的一个习惯说起了。
在东北,最小的姑娘不叫小姑娘,叫老姑娘,最小的儿子不叫小儿子,叫老儿子,父母最小的兄弟姐妹,不叫小叔小姨,叫老叔老姨。
同样,对于最亲的爸爸妈妈都是叫老爸、老妈或是老爹、老娘,来由此代表自己对父母的爱,有一种撒娇的成分在里面吧。
老娘是在后园子干活的时候被庞翠花拉走的,当时老娘正在园子里给豆角架秧子,庞翠花风风火火的进门拉着老娘就朝外走,老娘的腿脚不好,当初是因为早年发大水的时候落下的毛病,庞翠花这么一扯,她就有些跟不上,脚步踉踉跄跄的。
老娘好不容易挣脱庞翠花的魔掌,向其问着理由,庞翠花告诉她说,学校打来电话,说是石头和别人打架,要请家长去学校。
老娘一听这个,心里忽悠一下,只觉得眼前发黑,差点没摔倒,还是庞翠花手扶了一把才站稳身体。
老娘当时眼泪都快出来了,心里一阵提心吊胆,心想石头这孩子从小到大都很老实,从来没有打过架,这一点让她很是省心。
可是,这回这小子怎么犯浑了呢。
老娘急忙问是跟谁打的架,只见庞翠花没心没肺的说是同她的儿子王小明打的,老娘这心里更担心了,这王小明她是从小看到大的,偷鸡摸狗算不上,上房揭瓦,打架斗殴是少不了他的。
自家的石头与他打架,这不是稻草人玩火——不要命了啊,这石头得被王小明揍成什么样啊。
想到这里,老娘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她不等庞翠花催促,连衣服都没换,就穿着干活时的衣服与鞋子关上门就要向外走。
庞翠花这时到是不急了,她指了指老娘脚底下还满是泥巴的黄胶鞋说道:“素云姐,你咋滴也换双鞋再去吧。”
老娘听了她的话,想想也是这个理,她进屋找了一圈,就找到一双雨靴与一双泡在水盆里的等待刷洗的同款黄胶鞋。
没办法,老娘只好穿着脚下这双鞋出门了。
出门前她特意进了里屋,掩上门,又偷偷的向窗外了瞄了一眼,发现庞翠花正摘下一颗她家园子里的西红柿正“吧唧、吧唧”啃呢。老娘这才小心的爬上土炕,打开炕琴①,伸手翻开被褥,在最下面一层的褥子里掏出一个绒布包来。
老娘小心翼翼的一层层打开绒布包,细数着藏在里面的一小沓钱,其中有数张一元的,两元的,五元的,十元的,最大的面额是一张五十元的,这些总共加起来不到三百块钱。
老娘最先开始的时候拿出了五张十元的钞票,在准备放回去的时候,她又再次把那张五十的钞票拿出来装在贴身最里面的衣兜里,在她想来,这一百多块钱应该给儿子看伤差不多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