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这些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现在市民阶层还没有兴起,而读书人对这些的需求又不大。
至于那些广受人们喜爱的诗词歌赋则完全没有印刷的必要,手抄比印刷更加便捷,还省时省力。
那么如果是要印刷读书人们参加科举都要用到的四书五经呢?
因为是这种需求量很大的书籍,手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用印刷术。用什么印刷术好呢?
后世有人对此做过研究,李景裕还记得那研究的结果。
一块雕版的使用寿命大约为三万次,印刷完一版后,可以洗刷干净、风干,等待下一次的使用,无需再次排版,终生只需一次刻板。而如果是用活字就需要每次印刷前进行排版、核对,印完了需要把版拆掉,再把活字归位。单比较这个过程,活字印刷的成本好像低一点,但接下来的才是关键。
活字印刷要排版,排完版还要校对,印完了这次还要把版拆掉,要把一个个活字归位。然后什么时候要印了,还要再次排版,排完版还要再次校对。
而且排版还需要由识字的人来做,可是在古代,识字的人都是在为了科举而努力,只有那种连私塾都干不了的人,才会来做排版的工作。事实上,在古代,很少有读书人愿意放下身段来干这个工作,毕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部分读书人都是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行业。而雕版就不一样了,这不需要雕版工人识字,在雕版工人眼里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只要雕刻出来就可以了,愿意干这个的人多,需要的工钱还少。
从经济效益这方面来说,活字印刷术完败给雕版印刷术。
而且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雕版印刷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也就产生了一个刻工群体,他们之间分工越来越细,又有师徒之间的传承,手艺越来越精湛,印出来的书的质量也就越来越好。而活字的字模一次制作完后,可以用很久,这就导致了无法持续产生大量相关的专业人才,也就导致印刷水平的提升极为缓慢。
那活字印刷术是不是就没用了呢?
当然不是,活字印刷术可以用来印刷族谱。族谱由于没有太大的印刷量,而且印完后短期内不需要再次印刷,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刷族谱。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