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士兵们吃完饭,张直的声音就在院子里响起了,“集合,集合。”
清晨时分,校场上空气清新,校场围墙边的几颗柳树上有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看到这么多人呼呼啦啦的往校场上跑,扑棱棱一拍翅膀,全飞走了,校场中间的土台上,王斌和张直站在上面,冷冷的注视着台下乱七八糟正在整队的兵士们,而台下,50个家丁早已经整队完毕,组成的方队是方方正正,整整齐齐。
再看家丁们旁边的原绿营士兵们,还在一个个的找自己的位置,不是这个帽子是歪的,就是那个还在系着衣服上的扣子,队伍花了半天还是松松散散,歪扭不齐。
好不容易整理好了,张直拿出一张名单,大声喊道“下面我开始点名,凡是被点名的今天去驻地当值,没有点名的留下来训练,明白了吗?”
下面的人有气无力的回答到,“明白了。”张直狂吼了一声,“我听不到,你们没有吃早饭吗再说一遍”
下面的声音终于大了起来,大家一起喊道:“明白了”
昨天晚上,王斌和孙氏兄弟几人谈了谈绿营里面士兵的情况,有孙氏兄弟这几个老熟人,倒省了王斌花时间了解自己的队伍,王斌和张直谈了谈后面几天的安排,让张直加紧选兵,安排练兵。
张直拿着名单,开始念了起来,被点到的人都是张直和孙虎哥两个核实过的,属于不求上进型的。
点名完了以后,被点到的56个人被派往各个汛地值守,剩下的110人留下来训练。
等到剔除的士兵离开,张直扬了扬手里的训练大纲,对剩下的110人大声道:“以后,你们都要按着我手里书上要求的训练,听明白了吗?”
这一次声音整齐的多,也终于大了起来:“明白”
这个训练大纲是王斌根据自己后世在网络上漫游时的记忆写的,颇废了些心思。张直当时一看到就爱不释手,天天拿着册子研究,其实就是队列训练和耐力几个,简单的很,但张直却视为珍宝,十分重视。
留下的基本都是年轻精壮的汉子,惰性没那么差,不过说起来,古人在吃苦耐劳上,绝对可以甩现代人几条街外加两排厕所。
华夏的几千年历史中,春秋战国时代,游学最为风兴,游学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是游学始源,自此,士子们开始游历各个诸侯国,从而增加学问,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同时也寻求出路,比如卫国人商鞅,游学到魏国,后在秦国成就事业。
古代读书人也要出门游历,磨练意志,相比于后世的“压健康”,出门车,进门空调,降低的又何止是体魄!
看着下面一张张的面庞,王斌觉得心里的责任感慢慢升了起来。年轻真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些人好好培养,将来绝对是一支强兵,而且这里面有不少弓手,以前都是附近山中的猎户,现在倒对上了王斌的路子,他就差远程武器。
这些家伙还要学点知识,不然将来随时可能因为外界的诱惑,被别人拉走。
柏拉图说过,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看到王斌点了点头,张直对着台下的人喊道:“今天首先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队伍!”
“立正!”随着张直的一声高喝,50名家丁组成的方队就像只有一人般,传来了整齐的立正声,整整齐齐,方方正正。
家丁们个个挺胸抬头,双拳放在背后,目光直视前方,仿佛周围没有人存在似的。
看着这些家丁,原来的这一百多名绿营士兵睁大了眼睛,这是怎么样的一支队伍,是怎么样训练出来的原来还吵吵嚷嚷的队伍声音一下子小了下去,都在仔细打量着自己身旁的这些同行。
张直对着家丁组成的方阵喊起了口令:“向左向右看,立正,向左转,齐步走”,家丁们迈着整齐的脚步,顺着校场的外围走了起来。
绿营士兵们面面相觑,他们都看着家丁,不知道这些家丁在干什么?
走了半圈,在张直的口令下,家丁们开始整齐的跑了起来,一边跑还一边喊着口号。
“训练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给人看的。”刺耳的声音,从绿营队伍里面传了出来。
王斌扫了一眼绿营队伍,大声喊道:“是谁说的站出来!”
看看没有人说话,王斌冷冷地说道,“怎么,敢说却不敢站出来看来你们还真的不怎么样”
绿营士兵却不张嘴,看来说话的那个也只是起哄,其实他自己也不怎么样,并不是个训练有素的好兵。
张直带队伍过来归队,王斌满意的看着自己的队伍,这些人可都是自己将来教官的底子呀!
张直不屑一顾地看了一眼这些绿营的士兵,跟自己的人比起来,这些人就是一坨泥。只有真正的军人明白,军姿虽然枯燥,累人,但却最能磨练意志,在烈日暴雨下,冬雪寒风中,一动不动,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没有任何训练能比得上。
“看到了吧,这就是我自己训练的士兵,他们每个人都经过了最艰苦的训练,才能达到今天的样子。”王斌指着台下的绿营兵道:“从今天开始,你们也要经受这样的训练,受不了的人可以现在就退出,到汛地上去当值,我不会为难你们,可一旦决定留下来,就要遵守规矩,好好的给我训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