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虽自知已在他人彀中,可是实难咽下这口气,莽言道:“朕乃九五之尊、大唐天子,谁敢奈朕何?”
“圣上,天气暑热,你且喝口茶。”说罢,眼色一丢,那一屋子的宫娥太监忙退了出去。
“圣上,你今日这般,究竟所为何事?你我夫妇早在贼人之手,何苦要平添灾祸?”
昭宗虽然文弱,但性子上来了,却颇是执拗,又见屋中并无旁人:“你在深宫之中,哪知前朝之事?今日那朝堂之上,鸱枭朱温谋士李振颐指气使,根本不把我这天子放在眼中,更别提那柳璨等人,个个极尽讨好之能事,也不顾个忠君侍主的脸面。”
“那裴枢、独孤损等人呢?他们不向来瞧不上李振吗?”
这李振乃是朱温得力谋士,被朱视为奇人,与敬翔二人堪称左膀右臂。其祖居西域,本是昭武九姓安国人,李抱真曾孙,因李抱真耻与安禄山同姓而赐姓李。这李振年轻时聪敏好学,其人颇有谋略、文采亦佳,但囿于唐时科举取士的“潜规则”弊病,在咸通、乾符年间屡试不第,蹉跎了二十年光阴,故而对科举深恶痛绝,更为同僚轻视,故而十分痛恨士大夫
“哼!他们这帮自诩清流的士大夫们,谁敢言语一声?不过沽名钓誉,向朱温那田舍汉乞食罢了。”
“圣上,不可妄语啊!忍得一时才能徐图后事啊,何苦要输赢在一张嘴上?”皇后苦口婆心道。
“忍?忍到何时?那二、三月好不容易送出去的告难书,如石子投湖,不过起些波澜而已便沉入水中,不复动静。”说罢,昭宗悲愤难耐,长叹一声。
皇后闻知,忙关切道:“那王建李茂贞不是听说起兵了吗?”
昭宗闻言,不禁摇头,语声凄然:“他们早就罢兵还镇了。”
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得御札即遣王宗祜为北路行营指挥使,与李茂贞合兵一处迎车驾还长安,至兴平今陕西汉中遇汴兵,不得进而还镇。此后,王建便开始自用墨制加授百官,称待皇帝车驾还长安后再上表闻达天听。而其余各藩镇志在扩土,并无勤王之兵。
立在一旁的皇后听完,似乎全身力气被抽了出去,只觉腿脚无力,扶坐在坐床上,陪着发呆、抹了点眼泪。
“唉!看来这天下很快就要易主了。”皇帝枯坐在那,情绪已复平缓,没了先前的激愤,只是不由得冒出这一句丧气话来。
“圣上切不可胡言乱语啊。这祖宗江山,这黎民百姓,还指望着您呐。”皇后转脸向着皇帝,脸上泪痕犹在。
“唉!这江山分崩便在旦夕之间,哪里由得你我夫妇二人。”
“贵人自重、不可轻言呐。圣上,这种话以后切莫再说。您乃当今天子、万民归心,四宇之内皆是您的臣民,何人敢夺这江山?何人又敢背负这千秋骂名?勾践保国复仇、卧薪尝胆,三年不愠怒、无恨色,甘受屈辱,甚至问疾尝粪,最终得以一雪前耻、灭吴复越。今日,这万里江山依旧在您手中,虽然进退不由己,但假以时日,必能杀贼人、夺国器,重振宗庙。只是,您不可失了这信念啊。孔圣有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昭宗听得情词恳切,只是忍不住插话道:“你是不知坐在那龙椅上有多难熬啊。事事请示那猪朱狗,诺大个朝堂,朕连分辨一句的话都不能说,折子呈上来也不过是借朕的手用个印玺而已。这等羞辱,朕实在是难忍呐。”说着,不觉有泪渗出来。
“圣上,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您是真龙天子,如今,虽是屈时,却旨在他朝一展其身呐。昔时刘邦在项羽帐下,便是以小忍而换来了大汉江山光武帝刘秀亦是忍了长兄之死、忍着这一口不平之气向更始帝认错讨饶,否则哪里来的后汉锦绣?圣上,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忍常人之不能啊。”
皇后边说着,边从坐床上下来,执着昭宗袍襟、贴膝跪着,泪眼婆娑、语意戚戚:“圣上,妾身卑贱死不足惜,只是这大唐江山、万里河岳,都仰仗着您呐。如果您如此不谨慎,为无谓义气而祸事加身,您当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又有何面目面对黎民百姓?圣上,您是大唐天子、九五之尊,更是天下之牧、百姓冀望之所在啊。妾身求您以后切切谨言慎行,勿再做轻言妄语,于社稷江山有害无益啊。”
说罢,皇后便伏身叩地,嘤嘤哭泣,身子抖索个不停。昭宗本就心绪不宁,看皇后如此,更觉心中愧疚,忙弓身扶起。
“朕知道了、知道了,以后忍了便是。你快起来、快起来。我们夫妇二人有话好说便是,你何故要如此,令朕心中愧悔难安。朕是天子,亦是常人呐,心中满满一腔话,除了你,更与何人诉说?唉!以后朕不再说便是了。”
殿外的廷谔听得并不分明,只是听得皇帝嗟叹不已、皇后啜泣难止,二人正是伤心处。
殿外的大太监性子软弱,听着里面的动静,大致猜到所为何事,联想到去年迎回昭宗后被朱温屠戮的一众宦官,又想到一旦皇帝有变,自己也不知会是何下场,直在外执着笏板偷偷抹着眼泪。
一旁的几个宫娥原是一路侍候皇后的,听着主子在里面哭泣,自己亦不是滋味。这皇后一向仁善,虽贵为帝胄,却经历了不少坎坷磨难,好在一向善待下人,颇有些好人缘,宫里宫外有个消息都会有婢子们来报,所以这一众宫娥听帝后悲鸣,心中不免难过:帝后尚且如此,我等微贱之躯又会遭何命运?
殿内殿外各有各的伤心。
注:
1、四姓八柱国:四姓为侨姓、吴姓、郡姓和虏姓。衣冠南渡、过江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在西魏、北周、隋、初唐盛极一时,其后人在中晚唐亦可见身影。
2、昭武九姓: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主要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火寻、戊地等,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操控着隋唐年间的丝绸之路,利用中原重农抑商、藩汉有别的政策,富贵一时。而安禄山、李振皆是安国人后裔。
3、唐朝时科举考试除了武则天时期曾试行过糊名,200余年间,考卷并不糊名,故而取士之时,考官与士子相交通者甚多,甚至有量身定做的试题。例如李商隐因令狐綯赞誉推崇而擢为进士郑珏因为其父为张全义判官,本来屡次不第,张全义特知会相关部门,才得及第杜牧乃宰相杜佑之孙,才华虽满,但在尚未考试前就已内定第五名。因而,在唐一朝,没有门第的贫寒子弟虽然可以凭借科举走向仕途,但其中进士的可能性比之世家门阀勋贵子弟则小了许多。
4、唐朝实行群相制,三高官官并为宰相,除此外,皇帝可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若本官阶品较低者,可以通过被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亦为宰相。“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
唐玄宗时,尚书高官官尚书仆射已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于是唐代后期及五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使相。“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
5、因为没查到论文也没查到文字记载,所以就翻了下唐朝的壁画,据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壁画来看,太监不是拿拂尘,而是笏板,拂尘团扇是宫女所执。不过执笏板的应该是有身份地位的大太监,一般宦官并无此要求,在很多壁画里也就是躬腰拱手瑟手缩肩地站着。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