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着酒,那猎户告诉文侯:“野猪这种畜生,没好箭法惹不得,它们从小在河边洗完澡,滚一身泥沙,就把身子在树上蹭痒痒,蹭了一身松树油,然后在河滩上打滚玩耍,又沾一身沙子,等晒得刺痒了,就又去树上蹭,又去洗,又去沾沙子。天复一天,年复一年,长成大猪后,身上这层油沾沙形成的甲足有一、二寸厚,又硬又滑,可说是刀枪不入。它的报复心又特强,伤它不死,认准仇人,非跟你拼到底不可,所以不打便罢,打,就得从致命处一下子杀死它,不给它留下反扑的机会……”
接着,猎户又讲了许多山林中打猎时的险情趣事,魏文侯虽然不是那种久藏深宫娇生惯养之辈,但这些故事还是非常新鲜,所以听得津津有味。怎奈天色已晚,还有许多大事等待处理,只得回去,临行时执手相约:某日某时再聚……
这天,魏文侯与几位大臣商议在少梁筑城,以巩固边防等许多重要国事,作出决定后将要散朝,忽然天阴降雨,冷气飕飕,便把几位重臣如李克、翟璜等留下喝酒御寒。
君臣们边喝边谈,酒兴正酣,魏文侯猛地想起今天正是与猎户约定之期,便问左右什么时刻了,回报:“将近辰时。”文侯推案而起,令侍卫备车赴约。翟璜劝他:“这么大的雨不能打猎了,何必跑一趟?”文侯边穿衣边走边回答:“虽不能打猎,但既已约定,便是对猎户也不可失信,言而无信,岂为人乎?”
“孔子”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可惜有些人最感兴趣的却是孔子的武功如何,与“南子”有无暧昧关系?程度有多深?对他老人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却视为“封建老一套”的迂腐之谈,殊不知这五个字正是做人的根本!
魏文侯礼贤下士、遵信守义的名声越来越大,那些修养高有才能的名儒学者、英雄豪杰感到与己气味相投,人以类聚,也就愿意与他接近,再通过相互举荐,一时间投奔魏国的人才济济,如田子方、李悝、李克、魏成、翟璜、任座等,都是出将入相之才,与文侯或为宾友、或成君臣,出谋划策,各尽全力帮助魏文侯安邦定国,使魏的国势日益强盛。据说秦君有一次想攻打魏国,夺取对双方都很重要的战略要地“西河”,大臣们却不同意,指出:“魏君贤而有礼,国人称仁,归附者众,皆能人也,未可图。”
政治影响的威慑力当然具有一定作用,但一个国家的强大,还是建立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初期的“法家”李悝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思想敏锐,不墨守成规。当时的中国社会,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基本上是把奴隶当做“生产工具”,让他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却没权利支配收获的成果,只能从奴隶主那儿得一点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他们不但是纯粹的“无产阶级”,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可以被奴隶主管意的杀死或买卖、赠送。所以奴隶对“被迫”进行的生产劳动毫无兴趣,甚至以各种形式的破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奴隶制”已经日益严重的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也曾提出过改善奴隶状态的“井田制”,即把一大块土地分成九份,中央的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为分给奴隶们的“私田”,每年奴隶们要先到“公田”上去春种秋收,然后再回去经营自己的“私田”。“公田”上的收获归主人,“私田”上的收获归“农奴”。“农奴”有了一定的劳动成果支配权,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自然有所提高,生产积极性也会提高,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很有好处。可惜,据考证“井田制”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大概是奴隶主们感到自己获益少,投了反对票。
李悝担任魏相后,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逐步把“奴隶”或“农奴”转变成“农民”。
经济上,按人分给一定量的土地,收获的产品必须向主人交纳一定量的“地租”,其余的农民自己自由支配,交租的比例为十分之一,称为“什一税”实际上这个比例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因为国君和主人有权修改。尽管劳动者还要受到很重的剥削,但与奴隶相比,经济状况还是有了本质上的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也得到提高,虽然农民属于某一个主人,却已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不再像奴隶那样可以任意杀死、买卖、转让,而且还允许服兵役。“允许”用词不当,其实带有强制性,魏国实行的是“征兵制”,但立了军功便升迁有望,使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更非奴隶可比。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