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宗师是墨子,名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学过木匠,后入儒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却又对儒家的学说产生不满,认为儒家提倡的礼教过于繁琐,既不适合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对改善当时天下混乱的现实状况也起不了有效作用,便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创立“墨派”,自己也身体力行,成为战国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政治家。
墨家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分为十个方面:“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墨子鲁问篇中,墨子向弟子魏越解释说:“对昏乱的国君,便对他讲尚贤、尚同,对残暴好战的,就讲兼爱、非攻,在贫穷的国家里,要同他们讨论节用、节藏,对放肆无忌、淫僻无礼的,讲天志、明鬼,对自恃上天保佑、沉溺在吃喝玩乐的愚昧之君,则讲非乐、非命……”
可见墨家的理论都是切合实际,对症下药的“理世”。
而且,他们的这些理论,也严格的体现在自己的生活、行为中。墨家学派的人大多出身平民和小生产者,过着简朴的生活,住的是低矮土屋,所谓“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吃的是粗粮,甚至用豆类的叶子做汤,使用的也都是陶碗瓦器夏天穿粗麻织的衣衫,冬天则披鹿皮短袄家中人死,只用三寸厚的木板做个简陋的棺材装殓,仪式也很简单“举音不尽其哀”……这些都是节用、节葬的具体实践。尽管儒家认为如此“尊卑无别”、“俭而难遵”,却也不能不承认,“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太史公的评价是:“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墨家”的另一个特点是师徒们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体,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虽门众遍布天下,但各国、各地都有组织、有领导,逐级服从并接受最高首领“巨子”的统一指挥,必须全心全力推行十条“政纲”,行不通时做官者宁可辞职。对违反“政纲”者,轻则除名,重则处死,法纪森严,但墨家徒众从上到下大多能自觉遵守,此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有位名叫“腹黄亨黄亨n”的巨子西游至秦,因为很有名望,受到秦惠王的尊重优待,一日,他的儿子在外斗殴伤人,秦王也许是想拉拢他便要曲法赦免:“先生老矣,且惟一子……”腹黄亨却坚决不同意:“墨者之戒: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法虽免,墨戒不可废!”命令弟子把儿子杀死,传首于秦王,秦王大惊咋舌……
墨家的主张与下层劳动人民最接近,也最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特别受他们的拥护,加入非常多,当时曾一度成为超过儒家的学派,具有相当广泛的号召力。只是他们遵守“兼爱、非攻”原则,决不去威胁、推翻任何政权,所以墨家团体始终没有、也不想成为一个建立自己政权的组织。
儒家提倡“仁爱”,墨家的核心思想则是“兼爱”。二者的根本在于:“仁爱”是从自己出发,首先爱己之身,然后推及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朋友……逐层扩散,难免要分“远近、亲疏”,而“兼爱”则提倡“爱”天下所有的人,希望“人”都能“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如此人人互爱,人人互帮,天下必太平,人间也就变天堂。愿望是美好的,实现却很难,所以他们为了“爱”也不排除用武力去匡扶正义。
墨家从墨翟到任何弟子,只要听说哪个国家乃至哪个人遇到危难,往往是“席不暇暖”,立即赶去救援,虽赴汤蹈火,粉身碎骨在所不辞,自己却不从中求取任何名利,功成身退,甘当无名英雄,继续过“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
可以说,战国以后的许多“侠义”都是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韩非就直接称墨家为“侠”,不过他并不推崇“侠”,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有背“法家”之道,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尽管他们为了“济世救民”东奔西走,活动在各个层次,可惜,大多数人是在社会的底层“行道”,且甘当无名英雄,便默默地淹没于历史之中。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很少,就连“太史公”也只颂扬了几句,却没在史记中给墨家留下一页位置,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仅是零散见于一些书中的议论。
但是,从当时及后来那些昭彰“侠义”的人们,如信陵君、孟尝君、冯谖、侯嬴、朱亥,隐于邯郸井市的薛、毛二公等人身上,不也能看到“墨家”的风范吗?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处于大分化、大动荡的年代,“天子”的“王道”已经失去保障太平安定的功效,社会乱成一团,为了抢地盘、争霸权,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此伏彼起,甚至臣与君也打。周天子在与郑国作战时,肩上就挨了一箭一国之内,各派系势力间、各大家族之间,乃至家族内,为了争权夺利,也是斗个不休。
“内乱”最多的是卫国,从鲁隐公到鲁衰公二百余年的记载中,兄弟相残、父子成仇的悲剧就连绵不断。最可哀的是,卫宣公的太子伋与弟弟子寿,卫宣公与夫人夷姜恩恩爱爱时,立她生的儿子伋为太子,日后由伋继承君位。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订婚于齐,但新媳妇娶进门,却因为生得太漂亮而被老公爹看上了,便令人把花轿抬进新台,由自己代替儿子入了洞房,并废掉年老色衰的夷姜,立齐女为夫人,这就是史书中所称的“新台之丑”。
齐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朔很欣赏“国君”这个职位,但按规定“立长不立幼”,伋已成为将来继位的太子,子朔是老三,一时半会儿还轮不到他,为了清除这个障碍,就串通母亲在宣公面前进谗言陷害太子伋。宣公本来就因为夺了儿子的老婆而心中有鬼,总认为儿子必定怨恨自己,再加上娇妻宠儿不断挑唆,便生杀机,可惜太子伋为人忠厚老实,从不惹是生非,找不到杀害他的理由,公子朔便设下一计,派太子伋持白旄节出使齐国,暗中安排强盗埋伏在淇河边,以船上持白旄节者为目标进行袭击。不料,这个计划被公子寿听到,他与公子朔虽是一母所生,却是两幅心肝,与太子伋一直都关系友好,而且二人秉性谦厚,于是以饯行为名灌醉了太子伋,又留下一封信说明原由,劝他快逃,自己则持白旄节坐船赴齐,结果自然是替哥哥送了性命。
太子伋醒来后,见信大惊,连鞋都顾不得穿就驾车飞驰去救弟弟,可惜赶到现场时子寿已血溅船头,太子伋抚尸大哭,告诉强盗:“你们杀错了!该死的是我!”强盗们倒挺讲良心:“我们只要杀掉持白旄节的,就算完成任务,没你的事儿了!走吧。”太子伋却不走:“君要我死,我若逃避是不忠也我为了解释出逃的原因而揭露父亲的丑行,是不孝也弟为我死,我若独生,是不义也明知尔等错杀回去没法交代,却不给你们纠正的机会,是不信也。做一个不忠、不孝、不义、不信之人,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思?必须死!”强盗一想,他的话也有道理,便拔出剑来笑道:“再给你补充一条:本已躲过此难,却偏要来送死,是不智也!成全你吧!”
卫宣公见一下子死掉两个儿子,又急又痛,心脏病突发,当时昏倒,不治身亡。公子朔原打算以后再想办法除掉二哥,想不到这回竟是一箭三雕,乐得直蹦跳,立马登上卫君的宝座,便是卫惠公。
卫国人对兄弟二人的哀婉,作白旄之歌以致哀,大意是:
“白旄,白旄,多么洁白啊!竟帮助坏人,成为指引他们罪恶的目标!
子寿,子寿,多么友爱啊!用热血染红淇河,用自己的死,去代替哥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