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刀兵相接,战争连绵,以致百业凋零,生灵涂炭。于是豪杰之士,投袂而起,不畏强暴,救死扶伤,排忧解难,以拯天下为己任,被称之为“侠”,突出代表应是“墨家”的创始人墨翟,人尊称之为“墨子”。然各国之间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则忽为敌国忽结友邦,为了促成或拆散各种联盟,又有许多游说之士,东奔西走于各国之间,摇唇弄舌,竟也可或掀巨浪、或平风波,使“纵横”成为近百年里,政治家们的中心议题,而史上把苏秦、张仪视为“纵横家”的典型人物。岂不知,在他们之前就有一位先贤,只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定数国之兴衰存亡,而开游说之先河,他就是孔门高足子贡。
战国纷争中的许多事件与“游侠”、“游说”有关,所以演绎战国时代的风云变幻,自当先从以下二位“巨孽”开始,以便我们识其渊博。
周敬王三十五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没完全进入“战国时代”,仍属“春秋”晚期。临淄城外的大路上,车轮滚滚,马驰人奔,旌旗蔽日,尘雾冲天,撞钟鸣鼓,号角连绵,盔明甲亮,矛戈闪寒。原来是齐相国田常,奉天承命,讨伐无道,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鲁国……
消息传来,鲁国君臣战战兢兢瘫倒在地,只会相视痛哭,却束手无策,百姓们更是人心惶惶、哭声遍野,东跑西逃,乱成一团……
难怪朝野上下无论贵贱都吓破了胆,鲁国如今太软弱了,连一万敌军也抵挡不住,何况十万铁甲?齐军虽“奉天命”却不“行王道”,一旦踏入别人家园,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还不把鲁国毁成废墟?战神与死神是一对孪生兄弟,所到之处无不血肉横飞,伏尸遍野!
呜呼!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举案齐眉,天长地久。被君杀兮,号令王命,斩人母子,断人手足,离人情爱,快意戮屠,白骨如山,惨绝人寰,素非相识,本无怨仇,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然而,战神胸中是铁铸的心肝,他用冷漠的目光扫视着人间的哀痛,与死神狂笑着大口吞下用鲜血酿成的美酒,欣赏那刀枪碰击、人喊马嘶、死伤哀嚎构成的战争交响乐,奏出毁灭的最强音!
苍天啊!谁能阻挡住这灾难的洪流?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自从辞去鲁国司寇之后,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便周游列国,四处兜售“天下归仁”、“为政以德”的“王道”,历尽千辛万苦,可惜各位国君热衷的是“霸道”,所以到头来一事无成。已是六十多岁,年老体衰,在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当时,还要驾牛车在崎岖的土路颠沛流离,既没意思,也实在太难了,不免心灰意懒,便踮踮儿回家养老。
但老人家那颗济世之心,却始终安定不下来,就又“删春秋”“校诗经”,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精神”可以变“物质”,至今靠着老人家的遗产混饭吃的仍大有人在,混得好的已能买田置地,当什么、什么“家”,可谓泽及后人。可惜,当时并没有谁给老人家付稿费,写多少也是“义务劳动”,几乎是“零收入”。好在弟子们除颜回之外,大多都有出息,或当官、或经商,收入都挺可观。那时候却有“师徒如父子”的意识,不仅经常来看望老师,也断不了日常生活的孝敬,所以老头子精神上不寂寞,生活上也还过得去。
在齐国做官的樊迟,最先得到伐鲁的消息,急忙请假迂回报告:“老师,您知道田常早已蓄不逆之心,只为顾忌高、国、鲍、晏等大族人多势众,才不敢轻举妄动。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权势,便亲率十万大军伐鲁,只怕战事一开,玉石俱焚,要不,您到国外躲一躲?”
闻讯前来的其他弟子们,也纷纷表示欢迎老师到自己那儿去避难。
不料,老头子却皱紧眉头,瞑目默思,久久才睁开眼问:“很紧迫吗?”
樊迟都要哭了:“很快就要大军压境,齐国人又跟您不合……”老头子叹口气,喃喃自语:“十万人哩,比天子的六军还多,鲁国已经无力抵抗,国破家亡,大难临头啦!”突然他摇摇头:“我不走!鲁国虽不用我,但鲁终是我的故乡,亲戚朋友,祖先坟墓都在这里,不能见死不救!谁去管管?”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