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将将散朝,皇帝正想松快一下。杨靖进来传了声“太子殿下过来了,像是有要事。皇上这……”
李启的一字胡动了动,瞧了杨靖两眼,杨靖颔首敛眉。
“让他进来吧。”
儿子能干是好事,他就是觉着,这也太能干了。先前殿上没奏禀的事,这刚下朝就追过来,想来应该是要紧的。
李济和行过礼立在李启跟前儿,递上一本册子。考问摘要。
“这是什么?”
李启往椅子上懒懒一靠,做好了听儿子长篇奏事的姿态。接手过来那册子,沉甸甸的,足有三四寸厚。
李济和背光站着,看不清他模样,但看站姿,笔挺着,即使低着头也不觉着卑微。
“臣从闽南回来时把这一届的文章都带回来了。本想入库,但是翻看之下发现有些问题。又整理了历年科考的文章,就是父皇手里的考问摘要。”
科考取士由来已久,几朝几代都没大变化。正因如此,科考类目日渐固定化,甚至可以准确地把范围定在几卷史书文集之内。
这也是这次闽南科考舞弊案的根由。
莫山君是个有脑子的人,他自己也是经历了科考才入朝为官的。又在闽南做过两届科考的考官。竟整理出一卷考纲来给自家子侄。
考纲泄露出去,闽南科考舞弊影响恶劣,所有参与春闱的学子成绩都作废。朝堂几乎没有年轻面孔出现。
“父皇,从历年来的文章来看,科考舞弊早已存在,只是没给朝廷抓住尾巴。这些陈年旧账要是清算起来,必定朝野动荡。臣不敢在早朝时奏禀。”
李济和内心暗叹,只不过是今年被发现了而已。科考不改,弊端难除。
“再者,这些腌臜事能藏这么久,大殿之上必有扫尾之人。”
李济和抬眸直视李启,父皇未必对这些一概不知,只是也不敢随意动作。
御书房有些昏暗,李启坐在那里听着太子把事情始末说清楚,手里摩挲着那册子,半晌无语。
这些文章他年年都看,上面那些陈词滥调,他几乎能背出来,可是,去病如抽丝。
“济和,”李启觉着自己老了,有点不中用了,畏首畏尾的。要是早几年,说不定,心一狠就把这事办了,难是难了点,也不至于无作为。
“这事,急不得,慢不得。”
“臣知道。”
李济和的眼睛,在昏暗的书房里,亮亮的。像极了刚成为皇后时的穆向莲。儿肖母,是真的。
“那你着手去办吧。”说完,李启吐了口气,反正儿子能干。
“臣,遵旨!”李济和答得铿锵有力,还有点小雀跃,只不过听是听不出来的。
李启摆摆手开始赶人:“行了,快滚,朕忙着呢!”本来打算回来就命人打点去夏宫泡温泉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