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处是最大限度的维持了观影情绪和代入感,尽可能的减小了观众由于失感带来的不适和出戏。
坏处是对演员的心音演技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传统电影里演员是分场次的表演,主要考虑的是各位演员的档期、服化的连贯和场地天气等因素。
有可能上一场还哭的肝肠寸断,下一场就要柔情蜜意。
这在心音电影的录制是绝对禁止的。
不仅仅是考虑演员的情绪表现,更重要的是保护观影人。
专业演员或许可以自如的调控情绪,但若是敏感型观众,就会感受到这种并非连贯录制引起的情绪“时空差异”,这种错乱性和不和谐感会激起潜意识的反抗,影响到身心健康。
很多配心师就是在配制这些没有注意这点的早期心音电影时出现了问题。
所以标准规范的心音影片录制遵循情绪一致原则:相同或相近情绪的场次集中拍摄。
但是这样又对心音演员的要求再次提高。
即便是相近的情绪,也是不同的。
如何在工作强度较大、拍摄日程密集的情况下保持情绪控制和敏感性,把这些相近情绪体现出差异又与剧情精致的契合,是一名优秀心音演员和普通演员的分水岭。
最美的时光有幸拥有了分寸感极佳的刘鹏导演,又同时拥有情绪处理精微细致的孙灵修。
孙灵修在这部长时间网剧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心音演员的素质。
学生时代的少年们没有特别复杂、大起大落、前后反转的情绪。大部分时间里学生的情绪是平平淡淡、偶有波澜的状态。
随便一个高中生来演高中戏都可以做的很逼真,因为那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但不会很动人!
普通人和演员的差距,不是谁缺少了什么情绪,谁少做了几个动作。
正如传统电影时期,演员的一个忧郁的眼神、一个俏皮的歪头、一只点烟的手,都让人挪不开眼神,瞬间体会到魅力所在。
心音电影演员的情绪处理是很深的功夫,不是综艺节目里表演的“喜怒哀乐”那么标签化。
单单是怒,就有暴怒、愠怒、恼怒、羞怒、哀怒、嗔怒等等差异化的处理。
尹游前期的小叛逆、不服气,与班长斗嘴时微妙的变化,嘴上说着不耐烦、心里小小的傲娇和得意,后期的生气,惆怅,释然。
看似一切情绪都不浓烈,却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凸显在心中。
更秒的是自然纯真不做作,水到渠成和剧情融为一体。
也不知道刘鹏导演是不是因为发现了孙灵修优秀的情绪表现,乐的偷懒省掉了后期处理。
跟风者们一部分没有刘鹏精道的“分寸感”,难以流畅的剪切这么多内容。
另一部分没有孙灵修精湛的演技,难以不瘟不火的表现校园生活。
即使有幸运的剧组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又面临着一个问题。
年轻主演们看着最美的时光直跳脚:
靠,这个孙灵修怎么这么持久!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