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至于吴郡四姓中的张氏,一般就是指代的张温,其父张允以轻财重士闻名于吴郡可不是刘表手下的张允,不要混淆,后在孙权时为东曹掾人事部高官,想想就是肥缺。在老爸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张温少修节操,容貌奇伟三国志11上的张温相,太对不起陈寿这容貌奇伟四个字了,所以张温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三十二时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此次出使相当成功,使本来在吴国名望就很高的张温打响了“国际”声望!但正是这种过高的声望害了他当然他的下场与其称美蜀政的言论不无关系,随后孙权借暨艳门事件以后会讲到罢了张温的官,最终张温忧郁而死,死时还不足四十岁!

有很多人认为,吴郡四姓中的张氏指代的是张昭、张纮,我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三国时吴郡张氏肯定不包括二张。张昭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张纮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二张是东吴南迁北人的代表。张昭是孙策最为器重的谋士,孙策死时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尽心尽力,而孙权对张昭也颇为尊重,于是在张昭心中,其以仲父自居,他看待孙权父子多过君臣,自然让孙权不太好受。于是在赤壁投降门事件发生后,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最终使这位东吴最有可能当丞相的老臣与相位失之交臂!

而易中天所说的“江东四大家族”中的虞代表人物:虞翻,魏代表人物:魏腾,二族,皆是会稽大族,虞翻本是王朗的功曹,后王朗、虞翻投降孙策,孙策仍命虞翻为功曹,孙权时官居骑都尉,后因神仙门事件被流放交州,但仍讲学不倦,终年七十岁。魏氏也是会稽望族,孙策为拉拢人心拜魏腾为功曹,后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孙策想杀了他后幸被孙策母亲吴夫人劝阻!

而我们前面也说过,吴郡是在东汉中期从会稽郡中分离出来的,所以到东汉末年,吴郡这个称呼最多也不过叫了一百多年,现在特意要把什么吴郡、会稽郡分得那么清楚好像也不太实际事实上真正分清楚那是在晋时了,特别在东晋时吴地士族与衣冠南渡的王、谢等士族那是分地比较清楚的!

如果真要把孙吴政权的组成部分进行一个分类,我个人比较倾向下面这种说法:孙吴政权的基础应包括三部分,一是江北南渡的大族,如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诸葛家世代为官,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虽没其第诸葛亮那么有名,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诸葛恪,从诸葛子瑜之驴那个典故就可见其智,与杨修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呵呵,庐江周瑜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临淮鲁肃子敬的二分天下之计号称东吴的隆中对,从其给周瑜的一囷三千斛的米来看可知其家财之富,斛通石,三千斛按现在来算那可是三十六万斤啊、汝南胡综、沛郡薛综等人其二是江南大族,如吴郡、吴县之顾陆朱张四姓,钱唐全氏,会稽虞、贺,阳羡周氏等。三是追随孙氏南征北战之庶族将领,如吕蒙、吕范,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等人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指的吕子明,可见他年轻时确实没机会读书,其发奋读书的毅力现在都值得人们学习!

而这三部分在孙吴政权的重要性,也随着孙吴政权的发展在变化着!“三分天下”确立之前,大敌当前,孙氏政权更依重的是南北大族,内部比较合协,矛盾并不突出,此时“先帝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是以庶绩雍赜,邦内清肃。”而三分天下大势确立后,外部压力有所减轻,种种矛盾便暴露出来,首先便表现在孙权对南方大族的疑忌上,北方南渡大族中的周喻、鲁肃早早离世,周喻卒于211年,年仅36岁,鲁肃卒于219年,46岁,东吴十二虎将也有十人于孙权称帝前相继死去,两大集团的实力在孙权晚年大为消弱,而南方大族却随着东吴政局的稳定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不断发展壮大,并对孙权的统治构成了压力,压制南方大族便成为孙权此时的首要政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对孙吴政权的组成也有了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东吴四族这个说法我想有些人也能接受了吧不接受的不要扔鸡蛋啊,鸡蛋好歹也是鸡生的不要随便乱扔,扔了会影响环境,如果没砸到我砸到小朋友该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