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蔡攸运作下,弹劾童贯一事不了了之。蔡京得知情况后,对蔡攸极为不满,可又无可奈何。父子俩关系,从此开始变得势同水火。
从此以后,蔡京对于联金灭辽收复燕云战略,开始进行消极抵触。许多大臣依附于蔡京,也都不赞成收复燕云。宋徽宗心情有些郁闷。这天上朝时,蔡京没来。蔡京因年高而享有特权,五日一朝。宋徽宗觉得,蔡京不在场正是一个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好机会,因为有些大臣可能害怕蔡京不敢说实话。
宋徽宗突然问道:“有一事欲想商,北方果如何?”
郑居中回答说:“时机未到,不可为。”郑居中此时拜领枢密院事,主管国防军事。
宋徽宗又问余深,余深回答说:“臣与蔡京所见相同,亦曾奏知,恐此事不可轻动。”余深是位老臣,这年已七十一岁,此时担任太宰。
宋徽宗又问中书门下侍郞白时中,白时中顾虑重重,尚未回答,少宰王黼抢着回答说:
“中国故地,久陷戎虏,今日天相陛下,成此大功,若不乘时,恐有后悔。”
王黼随即展开阐述,洋洋洒洒说了数十句话,皆历历可听。
宋徽宗笑了笑,说:“众人皆说不可,卿独可之,难以施行,姑俟他日。”
又过了一些天,宋徽宗在延福宫举行曲宴,宴请蔡京郑居中余深王安中白时中等宰执大臣。酒足饭饱后,宋徽宗令大家泛舟游玩。
随后,宋徽宗将一张纸交给童贯,让他去找蔡京等宰执大臣们。凡是认为可以收复燕云的,就在这张纸上签名。
蔡京等人一听,皆大为错愕。蔡京拒不签名,说:“请回去禀奏皇上,臣将当面陈述己见,难以书名。”
尚书右丞王安中说:“某生北方,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某亦愿书名。”说罢,提笔签名。
其余大臣皆默然,既不说话,也不签名。
很明显,宋徽宗是通过此举来检验宰执大臣对于收复燕云的态度。
现在,宋徽宗心里已经很清楚,只有少宰王黼与尚书右丞王安中是收复燕云的支持者。如果要继续推行联金灭辽收复燕云战略的话,必须更换宰相。在宋徽宗心里,蔡京下台已成必然。
然而,蔡京迟迟不主动提出辞职。宋徽宗等了几天,蔡京还没有表示。于是,令童贯与蔡攸一同去太师府,向蔡京索取辞职报告。
蔡京没想到皇上如此强势,急忙在家置酒招待童贯与蔡攸,并自称“事出不意,莫知所为”。喝了几杯酒后,蔡京对他俩解释说:
“某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以上恩未报,此心二公所知也。”
旁边的人闻听蔡京称呼儿子蔡攸为公,无不窃笑。
作者闲话: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