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一望,树冠撑起一片璀璨的云霞,繁花累累,恰如堇色云缎。树枝上,密密麻麻的花瓣,簇拥在一起,白中透着粉,粉中露着白。那么热闹灿烂妩媚,又那么娇羞温婉柔情。
郑皇后动情地说:“官家,今年这花儿开得可真多啊!花儿多,将来结的杏子也多,这应该是吉祥之兆啊。”
郑皇后微笑着,沉浸在初春的气息里,仿佛自己一下子年轻了许多,似乎时光倒流,又重新回到了少女时代。
郑皇后是开封人,普通仕宦家庭。生于年,这年已三十七岁,比宋徽宗大三岁。她十二岁入宫,一直在向太后身边当侍女。她儒雅秀丽,聪慧端庄,喜欢读书,能言善辩,后来晋升为钦圣殿押班。
宋徽宗担任端王时,每次下朝,都要到慈德宫去叩拜向太后,向太后总是让郑氏和王氏这两个美女来陪侍。后来,端王继位当上皇帝,向太后便将郑氏和王氏一并赐给了他。郑氏不仅得漂亮,而且头脑机敏,文才出众,还会赋诗作词,撰写奏章,尤其擅品鉴宋徽宗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因而很受宋徽宗宠爱。
宋徽宗原配皇后姓王,即宋钦宗赵桓的生母,也是开封人,也生于普通官宦之家,这与郑氏相同。王皇后生于年,比郑氏还小五岁,十六岁时便与端王赵佶结婚。赵佶一继位,王氏即被立为皇后。
但王皇后姿色一般,不善言辞,不会用心去取悦宋徽宗,所以生活一直很落寞很孤单。后来,有个宦官检举她行为不检。宋徽宗令刑部组成专案组进行调查,经调查情况并不属实,那个宦官属于诬陷。真相虽然大白,但这事对王皇后精神打击很大,让她更加郁郁寡欢。年大观二年九月,王皇后在孤独抑郁中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三年后,即公元年政和元年,郑氏被册封为皇后。
郑皇后为人低调,生活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在为她制作皇后冠服时,她叮嘱有关人员说:“现在朝廷财力不足,不要制作新的了,就用我原来那件贵妃服改制一下即可。”
宋徽宗对郑皇后很了解,说她“柔明婉淑,谦慎持身”。应该说,这个评价很贴切,这说明宋徽宗对郑皇后很了解。
同样,郑皇后对宋徽宗也很了解。郑皇后觉得,赵佶这个皇帝不同寻常。他执政很勤恳,每天都要亲自批阅奏章。他身上既有勇于创新的艺术家的浪漫气质,又有继承父兄变法图强希望开创大宋盛世的政治梦想。他精力特旺盛,除了忙社稷大事,还要忙书法绘画饮酒品茶谈经论道调风弄月
十年前,皇上开始宠幸出身寒微的刘贵妃。前年刘贵妃去世,他又开始宠幸刘贵妃的养女。这女孩也姓刘,出身也很寒微,其父只是个酒保。现在,小刘已升为婕妤。
刘婕妤这年二十五六岁。她十岁时因选美入宫,给崇恩宫刘太后即宋哲宗皇后当侍女。刘太后去世之后,经过内侍总管杨戬介绍,她来到皇上身边。她的确很漂亮,又工于心计,尤善于甜言蜜语,眉目传情。现在,她几乎夜夜陪伴在皇上身旁。
郑皇后仁厚而又大度。她觉得,只要皇上高兴,怎么样都行。她知道自己在皇上心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对此她很自信。今天,皇上能带自己来杏冈赏花不就是一个明证吗?
突然,一阵北风吹来,数不清的杏花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雨点般簌簌落下。
郑皇后心头一震:苍天突降狂风,横扫杏花,莫非要发生什么灾难?
狂风过后,杏树依旧挺立。只是满地落红一片狼藉。
这时,宦官梁师成匆匆跑上杏冈,向宋徽宗禀告说:“官家,银台司呈来一份急奏,还有一枚蜡丸。”
宋徽宗问:“从哪里来的?”
粱师成回答:“河北雄州。”
郑皇后一听是雄州,提醒道:“官家,雄州是边关重镇,不可马虎大意啊。快回殿看看吧,处理政事要紧!”
宋徽宗回到崇政殿,将李良嗣的密信反复看了数遍。信中说辽国必将亡于女真人之手,这可能吗?宋徽宗有些怀疑。
对于女真人,宋徽宗不是很了解。他只知道那是一群生活在辽国东北寒冷地带的山林野地之人,他们分成若干个部落,以打猎捕鱼为生。那里出产黄金珍珠和松子,还有一种名叫海东青的猎鹰,个头不大但很凶猛,可用来捕捉天鹅。
在公元年春天,就预言女真人能够灭亡辽国,的确是有些太早。这说明,李良嗣的政治洞察力的确很超前。
其实,这年正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刚建国之时,并没确定一定要推翻辽国政权。他只是想建立一个独立于辽帝国之外的女真族帝国,他只想让女真人与契丹人平起平坐而已。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也有其不确定性。有时,成功与失败就在那一念之间。
对于是否允许李良嗣入境,宋徽宗有些犹豫不决。
因为宋辽两国早有约定,均不得收留对方之叛臣。若满足李良嗣要求,接纳其入境,大宋就有违约之实,一旦被辽国获悉,必将引起纠纷与麻烦。
然而,李良嗣在信中说他祖祖辈辈是汉人,南归之意又那么真诚,那么迫切,如果拒之门外,于心何忍?
再说,燕京本是汉唐故土,那里有众多汉民,如果他们知道李良嗣被大宋拒绝入境,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会不会对大宋心寒?
其实,类似情况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公元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秋,有个名叫刘三嘏的辽国驸马,因与公主不和,偷偷逃到宋朝广信军今河北徐水县西寻求庇护。
刘三嘏也是汉人,他在给大宋朝廷的信中说,自己是为燕云百姓重返中原而来,请求大宋发兵进攻辽国,收复燕云这片汉唐故土。
宋仁宗召集大臣开会商议。有些大臣建言收留刘三嘏,认为通过他,可以进一步了解辽国上层的秘密。但是,枢密使杜衍坚决反对,他说:
“我们大宋一向忠于信诺,如果招纳叛臣,那我们便理亏。况且此人乃契丹皇室女婿,这样的人,岂能与之商讨国家大事?不如送其回国。”
最终,宋仁宗采纳了杜衍的建议,令广信军守臣将刘三嘏送回辽国。
当日,宋徽宗虽然没召开会议讨论,但他知道此事牵涉外交关系,应谨慎处置。他派遣内侍张迪,将李良嗣的蜡丸密信送至太师府,请蔡京太师与童贯太尉共议,提出处理意见。
作者闲话: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