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钟的实验过程,算不得多么惊世骇俗。
随着李国良的一声令下,本次实验进程看似已经接近结束。
运转中的仿星器逐渐停下,观测室内各个研究工作人员,却迅速忙碌起来。
站在防辐射隔离室的大门外侧的研究工作人员,在防辐射大门开启的一瞬间,穿着防辐射服的工作人员拿着各种设备迅速冲入了隔离室内。
开始细致的从物理层面查看轨道现状。
“磁力绕组超导线圈损伤率在安全线以下!”
“内壁绝缘材料,损伤率控制在05以下!”
“内壁保温层,损伤率超过了1,达到了12!”
“微波加热装置”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内检,一组组数据被严苛纪录在案。
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实验是成功的,如果不考虑后果,这次实验的时长甚至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
亲眼见证那一组组惊人的数据,众多大佬,瞬间不淡定了。
“不敢相信,这不会开启了欧皇时刻了吧”某个受邀前来参观的博士研究生,喃喃自语道。
显然这只是感叹祝词,站在导师身边,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他一个不漏的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设备虽然还很简陋,但谁也不能否认,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台能量输出怪兽。
30秒的高温运行数据,已经秒杀了其它同行保持的最好成绩。
尤其是身兼托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总工程师的刘德珍院士,更是张大嘴吧久久不能合并。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仿星器虽然也隶属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大类,但其原理与他们国内主导的托马克装置可谓南辕北辙。
托马克的环形螺旋磁笼产生需要等离子体电流,而这仿星器却不需如此,可直接通过外部线圈产生扭曲的磁形磁笼。
通俗讲,就是托马克装置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环形磁场等离子体电流磁场形成环形螺旋场,极向磁场控制约束高温等离子流体的平衡位形。
仿星器则抛弃内部等离子体电流,把等离子体电流控制的难度转移为直接通过外部复杂的线圈组成的磁笼控制,即闭合、扭曲的环状磁笼。
虽然在理论上,由于没有等离子体电流,运行会更安全,但为何国内还是选择了专攻托马克?
这个就要推脱到,历史遗留问题,共和国前些年还是太贫穷落后了些。
说白了,就是当时实在没有人和精力去搞多途径研究,只能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