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往复东西洋面,滋养生息。’

好家伙,这样的话那不光是台北,后世的桃源,新竹,苗栗一直到彰化通通送给琉球,准确说是归了桃源这伙冒牌货。

土地这东西放在几百年后,国与国之间打死也不会卖的,可是在这年代,双方签个合同买卖点地那是再普通不过的,像美国一大半国土都是这么买来的。

不过像这么大笔一挥白送的也就是仁慈的皇帝陛下。其实人家皇上也没觉得自己白送,他压根就没觉得台湾这块地是自己的。

报喜的信使是偷摸在杭州租船到福州,又从福州搭船回来,蔡彬和方司观两位大人还在陆地慢慢的往福州走,这趟路上应酬不多所以时间也不会差太多,估计现在离福州不会太远。

皇帝给了这么大的恩惠,按理琉球需要再派谢恩使。这个使节是纯礼节性,只要国书交给闽浙总督,然后再缴点礼物就可以回家。

这事现在已经不用麻烦唐荣,这一年桃源从福州和广州搞了几个伪造文物的高手,现在桃源小库房里,从琉球中山王的大印,到从八品通事官的官印,有一整套的。连桃源各位官员的告身文书,身份简历都有编好的整套版本。国书专用纸也从首里搞来一批。

懂儒学通礼仪的人才还是太少,没法子大清举人林文豪只好穿着一身从四品的琉球官服,拿着告身带着国书出发了。

国书得拿骈文写,林文豪生怕自己的国学水平不到家漏了怯,特意多带了几张空白盖上王印的诏书用纸,在福州怎么也要停几天,到时候万一碰上了,还要请蔡大人和小方指导下。

经验还是得慢慢攒,就这样的准备,王浩还很是遗憾:以后福州往来都要在台湾搞定,怎么就忘记从唐荣聘几个真材实料的老夫子了呢。

也亏得林文豪出发的超迅速,他到闽江口的时候,琉球使节团正在从福州返程,两条船正好在闽江水道上碰了一个头。

蔡大人拿起这份国书仔细看了三遍抬头说道:“达仁先生这文笔是极好的。言辞华丽、文法工整,可惜感人心扉之处还是着墨少了。”

说完他拿起这份国书猛改,大约涂改了三四成才收笔。

林文豪这个惭愧啊,这两年一直做事务官,天天不是管着土番就是对付奴隶,学问上确实是退步太大!

几位大人又斟酌了一下,觉得现在改的版本相当圆满,两船就相错而过了。

林文豪的船才走了不到三里,后面蔡大人的船又追上来,蔡彬站在船头急的拼命挥手,这是什么情况啊?

林文豪赶紧命令停船,一会儿蔡大人上船,张口就说道:“忘记一个典故,达仁还记得朝鲜李朝太祖改名奉君之事吗,此时正好可用。”

这说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时候的事情,当时李朝太祖李成桂还是前一个皇朝的大将,他造反把国王给灭了,自己登基称了王。

明清都一样,藩国别的事情都不管,专管别人家君臣纲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如果朱元璋真生气,那就有充分理由出兵把李成桂灭了。

可人家李成桂是聪明人,他先把国都从平壤搬到汉阳,然后改了一个字叫汉城,最后才给朱元璋写的国书,就这么一件事让老朱龙颜大悦,整来整去篡位居然合法了,老朱还给他亲自定了一个国号叫朝鲜。

林文豪脑子里转转明白什么意思,这蔡大人侍奉君王怎么这么厉害,这也太能揣摩大老板心思了。可惜自己两位大领导都是那种巨不要面子,专要里子的,这招就算学会了大概也用不上。

回台湾请示也来不及了,三位大人站在船头拼命的想改什么合适,桃源肯定不能改,那可是许大人亲口定的名字。剩下就是给鸡笼和淡水改名,要又恭顺又要显出对皇家的敬意。

几个人琢磨来琢磨去,最后把鸡笼改成了基隆,淡水改成了奉恩。其实这些名字以后叫不叫都无所谓,只要给福州和燕京写的书面汇报这么叫就行。

于是另一世的基隆现在还是叫基隆,而著名大都市台北就变了这么个古怪的名字。林文豪再次躬身施礼,心里暗自打定主意:以后可别再让自己干外交了,这活儿虚头巴脑的实在没什么意思。

插个闲话,谢恩的奏疏到北京的时候,皇上看了果然龙颜大悦,这篇文章写的相当好,皇帝陛下透过这一句句话,似乎能脑补出琉球君臣伏在大殿上,北向跪拜叩谢皇恩的场景。

尤其琉球国还把淡水那个不毛之地改成奉恩城,言明如果将来打不过倭寇,全国都转进台湾的时候,就把奉恩立为国都,到时候还要再像皇帝陛下申请内附,希望能够得到陛下的恩准。

康熙大帝点点头,琉球国虽然国小民弱,倒真是个深通儒法的君子之国。可恨施琅那个死丘八,自己发文让大家说说看法的时候,就这哥一个写的是希望带五万兵去征讨倭国。

打一个台湾郑家就把东南三年的税赋打没了,还带兵远征倭国呢,还嫌弃自己在台湾占的家业不够大么,武将就是武将,贪鄙而不识大体!

蔡彬、方司观回到桃源的时候,王浩带着一班官员到码头上热情的迎接他们,这两位真是挺辛苦的,蔡大人四十二三岁的人了,去北京赶路的时候,坚持骑马一直到南京屁股都磨烂掉才改坐了车子。两位文人为桃源大事以死相博,还取得期望值以外的成绩,这事就是今年第一大的功劳。

接风宴吃完以后,王浩单独留下两位询问有什么想要的奖励,方司观提出以后别让他再去清国外交就行,别的活哪怕让他去和高山生番交涉他都愿意干。

这事王浩早就许了他,现在只好对天发誓表示绝没问题。

等到问蔡大人时候,老大人倒是提了个想法,他有个嫡亲的幼女,转年也有16岁了,他听说许三多许大人还没有聘妻,不知道结这么个亲家合适不合适。

这事儿王浩马上表示非常合适,双方还约定明年春天桃源就派人去唐荣下聘。等到二人离开,他马上提笔给许三多写了封信,信上就写了几个大字:你托我的事给你办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