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娥掏起衣袋,翻开手绢,每个孩子给了一块钱,算是大手笔。当然,这几块钱最后都会被沈冬兰“保管”。这时候家长保管孩子的压岁钱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孩子们平常基本上很少接触钱,对钱也没什么概念,也就不在意。
周广汉一家过来了。周广汉有三个儿子,老大周向阳,刚读高中,也算是高材生了。老二周向前读初二,老三也就是周向壮,小学在读。今天都来了。
周广田他们这支本不是此地人,周广田小时候老家闹土匪,是周广田父母挑着仨孩子从老家逃出来的,到了这里就地扎根,之后也经又受了很多磨难,都扛过来了。现在周广田父母均已去世,只有弟兄仨。所以初一的拜年活动也是兄弟三家之间进行。
周广汉一家没坐多久就回去了,他还要在家等着周向东他们过去给他和王秀英拜年,然后再由他领队去给老大周广安拜年。周广安家在一公里外,周广田走不了那么远,就由周向东他们代劳了。
回去的时候,周向阳哥仨不管大小,口袋里都被装满了瓜子花生,不要都不行,有几个衣袋装几个衣袋。这也算是拜年时的一个特色,孩子们的衣袋总是鼓鼓囊囊的,回家掏干净,到了下一家又被装满了。
周广汉在家等了不到十分钟,周向东周向南带着大人孩子浩浩荡荡的来了。王秀英迎在大门外,非常热情,拉着吕诗文的手不放,还不忘夸赞孩子们几句,倒是面面俱到。
周广汉家在整个大队范围来说已经是上等人家。家里有田,周广汉是商品粮户口,从事的还是非常热门的职业?——供销社职工。在包产到户之前,大家都在挨饿,周广汉的工资和粮票让全家度过了饥荒,偶尔还能吃点肉改善下生活。
听说为了避免别人的嫉恨,吃肉一般都在夜里。这件事之所以被人知晓,还是因为他家门口夜间有狗聚集,有人好奇之下过来探查时闻到了肉香味,然后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
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那时怎么也不会承认的。我小康你富裕,大家相安无事。我还饿着肚子,你却吃上肉了,那就招人嫉恨了。
现在周广汉家过得更殷实了,这从室内摆设就能看得出来。虽然同样是土坯房,但周广汉家的家具都是用好木料打造的,看着就敦实耐用,上漆时还绘了花朵图案。一般人家是没有条件这么讲究的。
现在的老百姓家铺床的垫子都是稻草,讲究点的会拆几个蛇皮袋缝成一个大袋子再装上稻草,做成草褥子,邋遢点的直接稻草铺床,上面再铺个破被子破床单。孩子在床上一蹦就往外冒灰,没塞好还往地上掉草。而周广汉家早就淘汰稻草铺床了,全部用旧被子,暖和还干净。
除了天生邋遢的人,大多数的人都希望生活干净一点。但讲究的需要条件的。这几个月来,就小四所知,好像就周广汉一家早晨刷牙。别人家好像就没人刷牙了,最起码小四没见过。
周梅是很少去周广汉家玩的,一方面是没有同龄人,还有一方面就是那种无形的距离感。孩子的心思很敏感,她说不上理由,但她会逐渐的就不去了。
小四看着两家的差距对比,不由叹气。他倒不担心以后的生活。只是感觉时间过得太慢,别的不说,若是他现在就能做主,家里的草褥子肯定早被扔掉了,而且冬季洗澡的次数也必须增加,他已经受够床上的跳蚤。
最让小四感觉到奇葩的是这时期居然有一种药叫虱子药,一到冬季就成货郎的畅销货。当你看见母亲往小女孩乱糟糟的头发棵里倒一些粉末,不用诧异,这是正在锻炼虱子的耐药性。有这功夫干嘛不给孩子洗个头呢。贫穷限制了大家对卫生知识的了解。
没待多久,孩子们的口袋又满了。男人们准备去周广安家拜年,妇孺则各自归家,吕诗文例外。
家里只剩周广田老林月娥两口,以及沈冬兰带着孩子们,还有周向惠。周向北都被抱着拜年去了。午饭是沈冬兰和周向惠做的,有早已煮熟是咸鹅腊肉等咸物,切上几盘,再炒两个素菜,齐活!
小三小四只能吃蒸鸡蛋拌饭,这已经是极好的伙食。
爷奶家拜年,一人一块钱。又去三爷家,生活令人羡。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