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在后世拥有如此大的名声,当然不仅仅只是将佃农的收入由年薪改为月薪那么简单。
在改变薪酬,提高了佃农的积极性后,他又将人事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
以往皇庄的掌权人物是管庄太监,负责皇庄内的一切大小事务。庄头、伴当这些人,也多是管庄太监自行任命,协助管庄太监保证皇庄的正常运作。
这种运作模式的优点是省心,缺点是过于简单粗暴。魏可心能够随心所欲地为祸皇庄,就是摆在眼前实实在在的例子。
有鉴于此,刘凯将管庄太监的权利进行了拆分。
他首先将账房剥离出来。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重中之重就是钱财。钱财是家庭和国家维持下去的根本,同样也是皇庄能够运作、维持下去的根本。
再加上刘凯金融专业毕业,又担任过财务总监。所以刘凯十分干脆地将账房划到他的名下,由他亲自掌握。
其次,他重新对曹化淳进行了任命。
皇庄里大到春耕、秋收,小到佃农的日常出工,人员结构的调整,奖励与惩罚的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林林总总不在少数。
这些事情总需要有一个人牵头去管,在没有更加合适人选的前提下,这个工作只能由曹化淳继续去干。
除了账房和皇庄总管的任命外,刘凯还组建了一个顾问团。顾问团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佃户们种地。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公认的观点,那就是把专业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对于种地,刘凯是个十足十的外行,可皇庄内会种地的人有的是。
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可以说种了一辈子的地。播种、育苗、浇水、施肥、收割、打谷以及农具的使用等问题,这些老人闭着眼睛都知道。
在刘凯看来,老人们的价值不在于下地干活,而在于他们宝贵的经验。所以刘凯将这些老人聚拢到一起,成立了顾问团,将农事方面的事情全部丢给了他们。
春耕也好,秋收也好,这些决定全部由顾问团下达,然后通过曹化淳的组织和安排,得到落实。
除此之外,顾问团还负责处理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充当后世的居委会大妈那样的角色。
至于进入顾问团的条件,刘凯放得很开。凡是超过五十五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进入顾问团。当然了,这个属于自愿,并不强求。
此外,为了提高顾问团的执行效率,刘凯又费心地在顾问团内成立了一个耆老组。
耆老组的名额固定为十三人,东西南北四个村,每村都拥有三个名额,余出来的那个名额是首席耆老。
耆老们负责处理顾问团的日常事务,首席耆老则负责做出最后的裁决。
谁能当上耆老,与刘凯无关,完全是顾问团内部推举。只要事后将名单报给刘凯,进行最终备案就可以了。
不过首席耆老不需要推举,由刘凯乾坤独断。
此次的首席耆老,刘凯选中了赵五爹,这让一些平日里颇有威望的老人,羡慕得不得了。
在收入方面,耆老的月俸同样为每月一石,而首席耆老则为一石半。
当然,顾问团成员同样有月俸可拿,不过收入只有标准薪酬的四分之一。可即便如此,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依旧是欣喜若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