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去印书坊读书,他们最后只会沦为印书坊的工匠,我准备在城外办一所学塾,专门教育他们。”王浩说道。
王浩此刻心中已经在盘算培养自己的人,相对于成年人,王浩更愿意去培养这样的青少年,他更相信他们的忠诚度。
“你要办学塾?”王康惊讶地问道。
“是的。”王浩坚定地点头道,“子华,不知城外可有合适的地方?”
“找办学塾的地方不是一件难事,问题是你准备从哪里请先生?”王康问道。
“请先生一事还要劳烦子华、文伯你们两人,先生目前要做的事情是教他们识字,束脩的话,每月给钱三贯,如果教得好的话,我还可以加,你们觉得如何?”王浩看着两人诚恳地说。
“看来二郎是一定要办这学塾了,那请先生一事就交给我吧,你这个束脩给得实在,我一定给你找一个好先生来。”沈长卿道。
“另外我还需要请一个武教头,束脩一样是三贯一个月。”王浩道。
“难道你还准备让学生学武?”王康这就有点看不懂了。
“《周礼》上有言:‘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我希望从我的学塾里出来的学生,不一定是文武全才,但一定要文武兼修。”王浩解释道。
“正所谓通五经贯六艺,二郎的想法我是支持的,只是在武教头一事我可能就帮不上忙了。”沈长卿道。
“看来这寻找武教头的事情是落在我身上了。”王康无奈道。
“千万不要抱怨,这个事情如果办好,你也会有不少的好处。”王浩笑着道。
“我能有什么好处?”王康好奇地问道。
“到需要好处的时候,你就会明白。”王浩神秘地说。
“办学塾之事,你不会又准备当个甩手掌柜吧?”王康鄙视道。
“怎么可能?这次我会亲自出任先生,如果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学塾走走,教教学生。”王浩微笑着道。
“你准备教什么?”沈长卿好奇地问道。
“我也很好奇你准备教什么?”王康紧接着问道。
“算学,我准备教算学。”王浩看了两人一眼道。
“算学?”沈长卿和王康两人惊讶地异口同声道。
“怎么?你们不相信我的算学?跟你们二人说句实话,其实我最擅长的便是算学。”王浩面带笑容道,但他的语气和神态中却有一股睥睨天下的自信。宋朝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高潮,作为工科生的王浩,他相信有了他的介入,一定会使得中国的数学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一点上王浩非常自信的,他的自信也让沈长卿和王康两人不再怀疑,沈长卿感叹道:“想不到二郎居然还精于算学,等有时间我一定要亲自向二郎讨教。”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