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黄岩县衙缺少县丞一职。如今,我大明朝官职缺编严重,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补齐。为兄想再次麻烦贤弟出山,以师爷之名,实则行使县丞之职,辅佐于我。我会尽快向朝廷保举贤弟,以便转为正式之职。这样,即可一展贤弟才能,又可为朝廷和黄岩县老百姓做事,您看如何?”
苏荣对汪如达突如其来的请求提议,本想推辞。但转念一想,我本就担负苏伯等人期望,读书考取功名,为父平冤,解救母、弟的使命。可自己十分清楚,在明朝参加科举步入仕途的难度,不知哪年才能实现。如今有这一门路,何不顺水推舟,尝试一下,也为将来解救母、弟做准备。
苏荣考虑片刻,抱拳弯腰行礼。说道:
“多谢汪兄提携!如此看得起我。苏荣不才,愿尝试下是否能胜任,并尽股肱之力,为黄岩百姓鞠躬尽瘁。”
汪如达见苏荣答应,立刻笑逐颜开。让他准备下早日去县衙上任。
汪如达走后,灵儿和阿仲都支苏荣的决定。
灵儿信誓旦旦的说,如果苏伯在,肯定高兴的不得了,他老可是做梦也盼着苏荣进入仕途当官呢。
为了让他安心上任,灵儿、阿仲答应会照应好店铺生意,绝不让他分心。然后,灵儿把苏荣几件袍子洗的干干净净,准备县衙上任后穿戴。
两日后,苏荣来到县衙。汪如达吩咐文主薄,领着苏荣转转,熟悉下县衙。
文主薄四旬左右,面部清瘦长着胡须,性格随和。之前几次进县衙为破案,匆匆忙忙没有仔细观摩,这次文主薄带着他转了半日,逐渐熟悉了黄岩县县衙布局及结构。
明代县衙根据所在各地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有的较为宏敞庞大,有的则较小简陋,但大多数县衙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封闭性,四周以高墙与外界相隔;二是形制四方规整,中间有一条显著的中轴线。
黄岩县地处东南沿海,属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县衙建设自然庞大。
文主薄介绍道,黄岩县衙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县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大致可分为三段:仪门之前主要是礼仪性的建筑;仪门至二堂或三堂为县衙的核心区域,为汪知县审案、办公场地;二堂或三堂之后,是王如达内宅。
中轴线上的院落左右对称。两侧,则分布着佐贰官县丞、主簿和官典史的衙门和宅邸,以及吏廨、监,狱、仓库等建筑。文主薄领着苏荣来到县衙仪门,看到前面有照壁一道,照壁后为牌坊,里面大门两边的墙呈“八”字形,苏荣看后心想,“八字衙门”是不是由此而来?
八字墙上张贴各种告示、榜文,公布科举考试录取结果等,有的加上顶棚和栅栏,文主薄称其为“榜廊”或“榜棚”。两人走到牌坊以里,有医学、阴阳学区,右侧设有总铺(急递铺),是县衙公文的快速递送。牌坊正北为鼓楼或谯楼,共两层,是黄岩县衙中最高的建筑,可以报时和瞭望。随后两人进入鼓楼,也就正式踏进了县衙的大门。
鼓楼之后,即是仪门。仪门之左,设土地祠、衙神庙、寅宾馆,仪门右侧为县狱。仪门中间为正门,平时关闭,只有迎接上级或同级官员造访时才打开,两侧开有角门可以出入。进入仪门内是县衙最大的一进院落,苏荣看见院中树立一座小亭,文主薄称其为“戒石亭”。亭中石碑南面刻“公生明”三字。
文主薄摇头晃脑说道:“此语出自《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苏荣见他摇头晃脑老夫子一般,不由得得一阵暗笑。来到石碑背边,阴面上写有十六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石碑下有甬道向北,到达月台,台上即是县衙的核心建筑——大堂。
文主薄郑重其事的介绍道,大堂又称“县厅”、“正厅”、“治厅”、“琴堂”、“牧爱堂”,是知县审案、办公的场地。建得高大轩敞,正中设桌案,堂前设栅栏,前有飞轩甃,下面是露台。
转悠半日,苏荣有点疲惫,说可否改日再参观。文主薄似乎兴致未减,继续领着他往前走。并娓娓道来:“大堂后面便是二堂。二堂是我们汪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的退思、小憩的地方。又称“退思堂”、“改弦堂”、“省观堂”等。因相对较小,也叫“穿堂”、“川堂”、“过堂”。”
两人走到二堂后,然后是宅门了,将南边的外衙与北边的内衙分开。文主薄继续道:“宅门内为三堂和知县廨,三堂又称“后堂”、“便堂”,知县廨又称“正衙”、“知县衙”。是我们汪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之所,有些事涉机密的案件和不便公审的花案,亦在此审理。内衙中还有住宅、书房、花厅、后花园等,是汪知县的生活区了。”
走到三堂后,在苏荣的再三坚持下,暂停观摩,直接领着苏荣来到县丞官邸处。房间成四方行,侧门有休息室,并配有两衙役,辅佐苏荣左右供其差遣。
文主薄对着苏荣右手一指道:
“苏公子,你看……”
“啊……”苏荣惊愕道。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