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是中国诗歌史上相当重要的时期。
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仨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格调古朴沉郁大气的五言诗,并从此风行了上千年,间接开启了格律诗的先声。
此前,诗歌要么是《诗经》那种四言为主的咏叹调,要么是类似《楚辞》的长篇歌行,比如说汉乐府诗这种。而五言诗往往是比较粗鄙的民歌,就像刚才那个“骏马原上驰,驰竟没草吃”,毫无美感可言。
袁绍看到的这首诗,同样是五言,但,太震撼了。
“人不可貌相啊!”袁绍苦笑,认真看着赵云道:“子龙这诗一出,必在天下名士中有一席之地!”
袁绍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虽然他本人不是文学方面的大拿跟权威人士,光凭四世三公的身份,就足以让这首诗风行天下了。
陈林忍不住道:“可否让某一观。”
“孔璋且看看吧。”袁绍将纸递过去。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陈琳接过去,念了起来。座中宾客开始小声议论:头两句倒是简洁有力,清新可喜,但也没到太夸张的地步。写诗嘛,赋比兴是开头的惯例,一般很难出彩,能写成这样确实不容易了。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宾客们的面容开始变得严肃,同样是写装束,三四句就显得气象不凡了,‘飒沓如流星’可谓是神来之笔,一首诗能出现这么一句,就足可传世。
莫非这位叫赵云的武将,对武人的特征比较熟悉,所以才能有这样的笔力?
更有对兵事比较了解的,开始心驰神往,一位银鞍照白马的将军,该是何等的风姿?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陈琳的声音还在厅内回荡,可众人已经勃然色变。这四句只用寥寥数语,就刻画了一位武功高强,却淡泊名利的游侠形象。如果说上一句能让诗成为传世佳作,这四句则已经让它迈入不朽的行列。
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却完美地集于一身,前者凌厉,后者缥缈。急流勇退是每个智者的期望,却又很难做到。
事了拂衣去,多么面不改色啊,一时间,所有期待从龙之后能够暗度晚年的谋臣,都是有些痴了。更何况,深藏身与名呢?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这几句显而易见是过渡,将之前的江湖游侠瞬间拔高到国士级别——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客朱亥、侯嬴。朱本是一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大梁东门的门官,两人都受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用。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古人一诺千金之事,为此句写绝矣!”宾客中有人不自觉地感慨。即便阴谋诡计得厉害,可哪个男儿不向往做个堂堂正正的英雄?额,也许林牧除外……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