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一辈子能不能读万卷书不好说,但是行万里路,似乎并不那么难。
就姜黄上辈子的行程来算,北京到德国的航班,航线距离是一万三千公里,他来回过四次,折算下来是九万里。这里程,已经赶上大鹏一日随风起了。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将其兑换成九万卷书。
其实一卷都兑换不了,眼睛一闭一睁,一万三千公里就过去了,哪有徒步行走得来的见识多。
以上这些,是他终于抵达东来府之后的想法,也是来到这个神奇世界后,头一次见到省会级城市时,对行万里路的一次最直观的感受。
青灰色的城墙与众不同,少说四五层楼的高度,所见是大片的厚重岩石,墙面之上不规则的分布着些许深颜色的石材。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一抹油量的光彩,看那模样,用料似乎极其坚硬。
问过何川之后姜黄才知道,这种颜色的石头被特殊的药液涂抹过,能够吸收祭言中的灵气,嵌在城墙上的目的,便是用于提高城墙的防御力。
这种情形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在他心目中,城墙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充当防御性的障碍设施,却没想到还能叠加魔抗,这着实让他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
两车并行那么宽的城门口守着些侍卫,遇到衣冠不整样貌猥琐之人时会上前盘查一番,好在两人早早换过了着装,倒是一帆风顺的进了城。
然而进了城之后姜黄才发觉,这一座以传授祭言而成名的城市,究竟与他所知的有什么不同。
从狭长的城门洞里走出,第一眼就望见了旁边门店前堆放的各式丹炉,阳光照射在上面,反射出各色耀眼的光芒。丹炉上方的招牌上写着‘东莱正宗炼丹炉’的字样,不知怎的,让姜黄响起了驴肉火烧。
每只丹炉旁都竖着一块牌子,写着丹炉的制作材料。譬如铸铁制,青铜制,镀银制等等,看的姜黄简直在怀疑自己的双眼。
“唔,不便宜啊,”何川说,“我们先去学府看看吧。”他眼光扫过最便宜的铸铁炼丹炉,十两银子的标价令他不由得嘬了嘬牙花子。
姜黄并没有意见,此刻他恨不能再多长八只眼睛。宽阔的街道上,一路东张西望,尽可能的把一切都看个遍:
所有的店铺、店铺前的物件、讨价还价的人群。
一名书生模样的人站在路旁,当他们经过时,他一副难以置信的语气指着路边的小摊:“铸铁的祭戒,七钱银子?!你怎么不去抢??”
从一家宽敞的院子里传出一阵尖锐的吠叫声,院门前的招牌上写着:崉山灵兽。顺着敞开的大门看进去,一院子鸡飞狗跳。
几个与姜黄年龄相仿的男孩从街道上疯跑过去,速度飞快,“慢点!”姜黄听见一个男孩说,“我的甲马符快要坏了——”那孩子喊声还没结束,一个跟头摔在了地上。荡起一捧尘土。接着从一旁的店铺内走出一名中年男子,抬手朝着那孩子屁股就打了上去,一时间整条街道传出惨叫声。
眼光顺着中年人出来的方向望去,一间摆满了各式各样石头的店铺映入眼底。门头的匾额上写着‘金御灵石阁’。旁边是一家书坊,门口几名书生有说有笑的看着小男孩挨揍。
。。。。。。
从城内几处报名的堂口打听了一番后,两人得知基础的学堂脩金倒是不高,一年一两银子,可是所传授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些众所周知的常识,譬如灵力的引导方法,心海的感悟等等。这对于目前的姜黄来说,着实是鸡肋一般,学与不学帮助不大。
级别相对高一些的学院,所传授的内容倒是有些深度,灵药的辨识、祭言的历史、祭器的制作、甚至丹药的炼制都有。但是相应的学杂费可就高的吓人了。
两人目前的状况,靠陆见鸣接济的那三两半银子仅够立足。若是想在像样的学堂中修习祭言,是万难办到的。这样一来,姜黄便打起了那颗玻璃珠的主意,于是又拉着何川着重逛了城内的当铺。
走马观花的转过几圈,两人无奈找了家食肆落脚歇息。
“当铺倒是不少,可是。。。冒然出手这样的物品,怕是有些麻烦。”何川一边吃着简单的食物,一边同姜黄讲。
这是他们来来回回将当铺转了个遍后,发现的悲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