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杨济一向是一个自信的人,即使在战场上,年轻的他一个人面对几十人的围攻,也不曾有过恐惧。

他不害怕,是因为坦坦荡荡,他不害怕为国战死,不害怕小人暗算,所以总能高昂着头颅与人谈判,无所畏惧。

可当他看到散落满地的橘子时,才发现手心早已出了冷汗。他低下头,脑子一片空白,这一次他的确别有心思。

赵广让女儿靠着凭几,自己站起来,慢慢踱步到杨济面前,他的脚步声很轻,呼吸越来越近,杨济觉得自己的后背应该也全是冷汗了。

“说啊,杨二郎,谋反是个什么罪?”赵广把手搭在杨济的肩上,蹲了下来,与他对视。

“根据《大齐律》,谋大逆者,本人不分首从皆剥皮,三族内十六岁以上男眷皆斩,十六岁以下男眷皆绞,女眷全部入官为婢;五族内无论是否同居,皆流放三千里。”虽然杨济已经害怕到了极点,还是尽全力用最平淡的口吻回话,“陛下为何要臣回答这个问题?”

他没有躲开皇帝的对视,装作听不懂的模样,他发现伪装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既然你知道谋反是死罪,为什么杨家还敢谋反!”赵广从袖口里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竹纸,甩到杨济的面前,面无表情地命令道:“你自己看。”

杨济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张竹纸,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郑国公府的罪状,包括杨显在晋阳城的军队人数、囤积的铠甲兵器明细等等,甚至还有已经初步策划的攻打长安的路线。

这张竹纸上写明的东西竟大半都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郑国公府一定是出了内鬼,如果皇帝相信这些罪状,再找几个信任的亲信去查明真相,那么杨家的所以计划就会完全暴露。

好在回到长安的只有杨济一人,他一定要设法瞒过去,即使暴露了也要想办法让人给父亲送去消息,既然如此倒不如叫父亲返回晋阳,正式举兵起义。

“父皇,您是不是搞错了,杨济哥哥怎么可能会谋反呢?”赵明慧听明白了赵广在说什么,连忙站起来,歪歪斜斜地跑到杨济身边,也蹲了下来,焦急地问道:“杨济哥哥,你们一家忠心耿耿,不会谋反的对吗?”

“明慧,让他自己说。”赵广扶着女儿一起站了起来,居高临下地问道:“杨二郎,你把杨家的所有计划如实告诉朕,兴许朕一高兴就饶了你们呢。”

杨济抬起头看着皇帝,他觉得皇帝的表情和语句并不像是生气的模样。

赵广不是什么仁厚软弱的皇帝,对待谋反这么大的一件事,按照他的性格,应该不由分说先将杨家上下抓起来,严刑逼供才是,现在不单没有这么做,还将收到的这纸密状让杨济全看了去。

这样反常的举动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皇帝并不相信这竹纸上写着的东西!

可他又不能完全不相信,也怕个万一,因此着急着让杨显一家立刻回到长安,一定是有谁给皇帝提了建议,如果杨显不能赶在正月初一前回来,说明真的有心谋反,故意拖延时间。那么那个时候,他会先将与杨家有关联的所有人都抓起来处死,包括关邵云一家、司徒家和高家;然后再派兵直接打到晋阳把反贼一并捉拿回来。

杨济一下子放下心来,变得更加从容。他回道:“臣不知道需要解释什么。陛下英明,难道会将这等莫须有的罪名安到杨家身上吗?”

他再一次和皇帝对视,这一次的眼神中充满自信,他相信皇帝压根就不把这张密状上的东西当一回事。

可他杨济却一定要查清楚究竟是谁向皇帝送来这个东西的,看来姐夫说得没错,有多少人想置杨家于死地,他必须千万小心,可不能在大业之外的小事上栽了跟头。

见皇帝似乎已经开始偏向自己了,杨济又接着说道:“陛下,天下谁人不知臣杨氏一族一向忠心,打匈奴、守边疆,杨家为大齐牺牲了多少性命,若是真的要谋反,还需要等到这一天吗?如今各地起义不断,父亲杨显守着晋阳城,压下了多少乱党,您比谁都要清楚。在这个关头,有人竟在陛下面前参了杨家一本,安的是什么心思,不就是想砍掉陛下的一只手,好趁机作乱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