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玉盈满周岁了,方平就再累一点儿。这个时候他正是学走路的时候,自己要走,却又站不稳,得让人扶着。小孩子脾气都倔,他想要干什么,大人说不得恼不得,说了他也不懂,恼了他也不怕,不依着他他就哭个不停,方平只能一天到晚地搀着玉盈学走路。时间一长,方平腰弯得酸痛。好不容易玉盈累了,睡着了,她还不能歇着,她还得给下地干活的何远山做饭,更得伺候这家里的鸡呀猪的,一会儿也不得闲。
尽管大家伙儿的日子依旧还不富裕,可贫穷并不能阻挡大家生儿育女的兴致和传统,所以村里并缺少像方平这样的农家媳妇儿。何远山家后面的王富贵家三年前生了一对儿双胞胎丫头,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王富贵带着媳妇儿和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挤在三间小土屋里;西院儿的邻居王婶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都是两三岁的年纪;再往西的刘新明家,也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四岁,小女儿和玉盈同岁。平时农闲的时候,街坊邻居带小孩儿的媳妇儿们就凑在一块儿连说带笑的边看孩子边聊天儿,顺便干点儿纳鞋底儿、织毛衣的家务活。
这眼瞅着就又要秋收了,经历了去年刚脱离生产队的手忙脚乱,这些个媳妇儿们都想着能在秋收的时候给自家的男人帮上点儿忙。
有一天就有人提议,为什么不把各家的孩子拢到一块儿,每个人轮流看一天,这样不用每个人都被孩子拴住,又都可以帮着自家忙忙秋收,皆大欢喜。可谁知这一提不要紧,似掀开了一锅开水,各家的媳妇儿们纷纷应和,都说自己早有此意,只怕是自己一厢情愿,未敢冒失地说出来。
这下好了,有人捅破了这层早就该破的纸,媳妇儿们一点对,你家哪天割谷子,我家哪天刨红薯,她家又哪天收芝麻,就这么把秋收时照看孩子的事儿说定了。
经历过苦日子的农村的女人们,本能地都想帮自家的男人分担一点儿地里的活计。她们知道,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把顶梁柱给累跨了,否则到头来还是自己受累。不管是出于心疼自家的男人,还是出于对自己的考量,她们都必须要关心家里的男人,要为这个家操心打算,协理半边天。
今年的秋收远比去年要顺利得多,方平和街里的媳妇儿们相互帮着照看孩子,加上今年何远山的庄稼种得有结构、有层次,规模小种类多,秋收不紧不慢地持续了一个多月才结束。
在脱离了生产队的新生活里,何远山和方平在收获着越来越多的粮食同时,也收获着越来越明晰的生活希望,边探边求、连走边悟地积累着生活经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