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x3qdu.com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老华是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从外地游学来到这里的。当年他来到河坊村,看到了村里的大槐树,说此地有灵,便跪在大槐树前叩了九个头,决定停止游学的生活,在此定居。他在大槐树东南边的一块空地上搭了个草屋,就此住了下来。

可谁知此人竟身怀绝技,深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能,起死回生之术。老华自从在河坊村落脚以后,便白日上山采药,晚上回来在那间简陋的草屋里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他随身带来的那几本早已经翻得破旧不堪的医书。若有生了病的村民前来问诊,他就把脉断因,开方配药。一般的病,三两副药吃下去就基本病症全无,没有治不好的。

天长日久,乡亲们觉得他就如同是华佗再世,就送了他”老华”这个雅号,后辈的人也不问究竟,就这么一代代口口相传地叫了下来。

这一叫,就是四十多年。

老华看病从不收钱,不收物件儿,只求舍得的人给点米面,有口饭吃就成。倘若遇着真困难的人家儿,实在给不出什么粮食,他也不强求,免费看病,毫不含糊。

俗话说”有啥也别有病,没啥也别没钱”。在这忍饥挨饿、食不果腹的年月,物资短缺,有钱也未必比有粮更让人觉着心里踏实,因为不一定就能买到东西。可这前半句却是亘古未变的理儿。这村里的人们,无论是医生给自己瞧好了病,还是给爹妈儿孙治好了伤,无不感恩戴德,宁肯自己饿着,也不会亏待了老华。他从来不到生产队去下地干活,只凭医术换粮食。

当然,现在的老华已经不再住茅草屋了。他在茅草屋里住了五年,村里人感念他的恩德,就发动年轻的劳力给他盖了两间土屋,每隔五六年,土屋破了或是漏了,就会有村里的年轻人替他修缮或重盖。

乡亲们给他的粮食他根本就吃不完,经常把多的粮食分给劳力少、孩子多的人家一些。他自己也从来都不屯粮,只要够吃就行。直到现在,他看病还是不收钱物,只索些粮食,却从来都不曾饿着。

本章已完 m.3qdu.com